2025-07-15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中華大學】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學門網>人文社會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 http://usr.moe.gov.tw


中華大學 http://www.chu.edu.tw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519 10:20:20)


圖/中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陳湘媛教授(左)身兼計畫共同主持人,帶領大家進入棄耕茶園,認識多樣樹種植栽。

為落實大學社會責任(USR)並推廣環境永續理念,中華大學17日舉辦「山林守護計畫」環境教育體驗活動,邀請豐鑫皇昌集團近40位員工參與。藉由進行樹苗種植、自然生態導覽與創意手作工作坊DIY,深化企業同仁對山林保育與永續發展的認識與實踐。


圖/小朋友體驗親手種植樹木,學會愛護自然、了解生態,並從中培養責任感與環境意識。

中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陳湘媛教授表示,校方從第三期USR計畫提出「驛動新埔:種希望樹,點幸福燈之綠色共生」,到今年的第四期深耕計畫「代間共學 以樹養老,USR x CSR的綠色承諾」,選定新埔鎮新北社區鍾家伙房周邊廢耕茶園為示範區,推動近自然林及環境保護林復育,打造具示範性的生態綠化場域。計畫得到豐鑫皇昌集團的高度認可與支持,協助捐款認養樹木,為企業與學術攜手永續發展立下典範。


圖/中華大學建築學院葉慈青講師,藉由創意手作工作坊帶領大家將廢棄的植物莖葉DIY製成文創鑰匙圈。

為了讓更多民眾能夠進一步認識植物多樣性,以及推廣在地農業發展,校方17日與企業協力舉辦教育體驗活動,在中華大學教師及專業人員帶領下,讓豐鑫皇昌集團的同仁們親手種植梔子花、楊梅與光蠟樹等樹苗,透過工作坊將廢棄的植物莖葉DIY製成文創鑰匙圈,以及到新埔當地全台規模最大的多肉植物園參訪。藉由豐富的活動,親身實踐守護自然的行動。


圖/眾人到新埔當地全台規模最大的多肉植物園「福祥仙人掌園」參訪。

豐鑫皇昌集團副總經理華清聖表示,此次號召員工參與山林保育活動,目的在於讓大家對永續環境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也希望將永續理念融入日常工作中,透過實際參與與推廣相關議題,提升同仁的環保意識。華清聖說,「今天透過導覽認識了許多植物,真的很棒,也讓我們更能體會為什麼要推動永續行動。山林保育不只是保護自然,更能為當地創造經濟效益,透過企業支持合作,更能讓這些正向影響擴大延伸。」


圖/「山林守護計畫」獲得熱烈迴響,充分展現企業、大學與地方攜手推動永續教育的豐碩成果。

中華大學建築學院鄭易承同學表示,透過此次種樹等校外實作活動,不僅學習到植樹的基本流程與細節,也更深入理解到如何透過這類行動促進地方的生態多樣性,進而帶動林下經濟發展。鄭易承認為,能參與這樣具意義的環境教育活動,不僅收穫豐富,也非常值得推廣。



驛動新埔霄裡溪沿線聚落生活場域及產業之創新研究

中華大學 種子




年度
學校名稱
計畫名稱
計畫類別
議題類別
106
中華大學
萌芽
永續環境
106
中華大學
種子
在地關懷

2025-07-14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國立臺南大學】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學門網>人文社會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 http://usr.moe.gov.tw


國立臺南大學 http://web.nutn.edu.tw




守護溪頭海尾社會與生態環境共生的實踐

國立臺南大學 種子




為偏鄉而教打造七股偏鄉教育補給站

國立臺南大學 種子





年度
學校名稱
計畫名稱
計畫類別
議題類別
106
國立臺南大學
種子
其他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國立東華大學】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學門網>人文社會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 http://usr.moe.gov.tw


國立東華大學 https://www.ndhu.edu.tw/

國立東華大學洄瀾共好大學社會責任中心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423 17:40:51)  在花蓮壯麗地景下,蘊藏的不只是豐富石材資源,更蘊育了可轉化為創作靈感與媒材的地方色彩與環境議題。4月23日,社會參與中心於藝術學院舉辦「循環礦石岩彩顏料工作坊」,邀請到臺灣在地水彩品牌「奧馬 UMAE」講師—陳坤陽,帶領學生深入材料解析,理解顏料的製作原理,見證一顆顆石粉如何成為畫布上的顏色。

坤陽老師以淺顯實作,引導學生從石粉選料、研磨篩分、媒劑調和、裝罐封存等流程,一步步瞭解顏料的生成邏輯。他也分享奧馬品牌本身對「在地製造」的理念,並表示:「每一個地區都有屬於自己的色譜,希望能透過這次的顏料實驗,把這些色彩的故事留下來。未來也邀請東部的藝術家,一起寫故事,這樣的成品,就不單只是顏料,還有故事,大家就會更認識台灣這片土地,更是一種具有在地意識的設計實踐」。

此次活動選用來自花蓮在地石材場-高陽益的邊角料石粉,在原先的水彩配方上,添加並調整石粉的比例,目前已製作出首批樣品等礦彩初色,相較一般的水彩,礦彩的色系更為淡雅質樸,亦讓學生在試色階段不只接觸顏料,更能從中觀察顏色的改變與石粉特性。

韓毓琦教授也指出,本次與臺灣奧馬水彩的合作為「地方礦彩顏料系列」的起點。未來將持續開發在地調性顏色,並與藝術與設計學系複合媒材課程相互連結,進一步將成果導入展覽、工作坊與推廣教案。更長遠的願景則是開創具教育性、感性價值與市場潛力的「花蓮地方色彩品牌」,打造出一套能夠回應地方議題、促進產學連結、實踐循環永續的顏料產品線。

本次工作坊為「藝術永續×再生汙泥」分項計畫中的一環,結合花蓮石材產業的汙泥採樣,將原本難以處理的石材廢料、汙泥粉體,轉化為具藝術應用價值的循環顏料資源。在社會參與中心組長韓毓琦老師的規劃下,此分項計畫將融合「地方色彩採集×創作材料實驗×循環教育推廣」三大主軸,除了臺灣奧瑪品牌,未來也將連結其他地方與技術夥伴共同合作,構築出一條跨越產學、場域與教學的永續創作路徑,讓廢棄物不再是無用之物,而是重新喚起對環境、土地與創意想像的媒介。

大家拿著自己的試色卡合照。


坤陽老師示範顏料做法。

老師說明品牌理念與顏料製作原理。

老師從旁講解水彩之特性。

加入石粉製作,並觀察與一般水彩顏料的差異。



平林解謎之旅:「洄瀾」成果 首度試玩百人參與探索在地珍寶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115 09:40:09)  由國立東華大學洄瀾共好大學社會責任中心與林榮社區水果婆婆、林盛火玉石工作室攜手合作於2025年1月11日辦理「平林解謎之旅:尋找在地珍寶」活動圓滿熱鬧,近百名遊客、在地居民與小朋友參與實境遊戲挑戰。

擔任本次活動總召也是授課業師李美玲表示,「平林解謎之旅:尋找在地珍寶」活動,主要跨域整合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所開設的「智慧洄瀾走讀」課程之期末成果內容,並以鳳林鎮林榮社區為實踐場域,學生從運用軟體學習、文史田野調查與在地走讀成果,開發實境解謎遊戲,將課堂理論與實際應用結合,展現出對地方文化的深入理解與創意呈現。

課程期間,學生們深入林榮社區,探索舊稱平林的豐富歷史與在地特色,包括傳統玉石文化、知名的山產餐廳、紀念消失的林榮車站,以及由居民自發打造的火車公園等。透過與社區居民互動,學生們將學習成果融入遊戲設計,透過「蹦世界」平台打造兼具挑戰性與趣味性的解謎遊戲,讓參與者不僅能感受遊戲樂趣,更能進一步瞭解當地文化故事與自然魅力,為地方導覽注入數位互動的新元素。

特別是本次活動也同時獲得生豐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贊助,支持在地產業,現場社區水果婆婆沈鳳春帶領遊客體驗花生糖製作之外,也讓完成遊戲挑戰的參加者可以獲得當地特色的鳳榮地區農會慢城豆奶與手工花生糖,並有機會抽中在地臺灣玉吊飾。本次活動藉由學生的創意設計與社區資源的結合,為鳳林小鎮注入新活力,同時也讓地方文化以嶄新方式被更多人看見與傳承。

玉石工作室的林盛火老師,大家都叫他阿火師,看到湧入來參加遊戲的遊客,表示居民反應都說,太棒了,很久沒這樣熱鬧了!這麼多遊客來玩,村民路過也都覺得好奇,對於這樣的活動非常的肯定與喜愛,林榮的環境這麼好,還有豐富的文化故事與玉石技藝,要讓更多人知道。

遊客褚小姐表示,第一次玩實境遊戲,活動非常有趣,第一次走進在心目中覺得很偏遠的社區,實境遊戲的設計很有特色,可以觀察環境,尋找答案,雖然答不出來的時候會很生氣。

東華大學洄瀾共好大學社會責任中心也表示,本課程不僅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還以遊戲形式吸引更多人走進花蓮,進一步推動深度旅遊與地方文化保存。未來,中心將持續推動類似課程與活動,結合教育、文化與觀光,深化地方連結,讓更多人認識、瞭解並熱愛東部這片美麗的土地。


「智慧洄瀾走讀」課程期末成果活動照之一。


「智慧洄瀾走讀」課程期末成果活動照之二。


「智慧洄瀾走讀」課程期末成果活動照之三。


「智慧洄瀾走讀」課程期末成果活動照之四。


「智慧洄瀾走讀」課程期末成果活動照之五。


比鄰共好Chihak生活圈在地韌性之永續培力行動計畫


國立東華大學 萌芽




藝術來逗陣打造花蓮市藝文樂活聚落

國立東華大學 種子





USR【南臺科技大學】深耕型計畫「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


南臺科大文化底蘊USR計畫月津文化生活館的導覽培訓 讓社區長者在文化景點講古憶當年開創新型態旅遊導覽模式 | 中央社訊息平台


南臺科大文化底蘊USR計畫以音樂發揚五條港文化 續辦第二屆原創流行音樂比賽點燃2025夏季音樂會的序幕 | 中央社訊息平台


南臺科大文化底蘊USR計畫持續推動扎根幼苗 與海龍故事館合作帶領協進幼兒園幼童認識端午節 | 中央社訊息平台


南臺科大文化底蘊USR計畫神農街博物館 再度以全新玩轉大富翁參與南市博物館節 | 中央社訊息平台


南臺科大文化底蘊usr計畫邀請神農街收藏職人 分享如何在百年老屋打造文創空間創出亮眼業績 | 中央社訊息平台


南臺科大文化底蘊USR計畫三度慶祝世界遺產日 以MR科技融合街區遊戲,讓民眾跟著官員走進清代的國境之門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417 09:16:06)  南臺科大教育部的「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USR計畫團隊,自詡經營的五條港場域為世界遺產,因此從2023年開始推出「港井出發吧!」活動,以數位科技重現遺產場景,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訂定的4月18日「世界遺產日」,藉此提升大眾對重要文化古蹟與遺址的認識,並倡導五條港文化遺產保存的重要性。計畫團隊日前借助MR擴增實境科技並導入闖關遊戲,在清代接官亭與風神廟的歷史場域,引領民眾穿越時空來到250年前跟著清代官員登岸踏入國境之門,了解當時接官亭官員們送往迎來的情景。

MR體驗透過手機對準接官亭前的圖板(右圖),出現吉祥物小井兒,跟著小井兒移動到接官亭,便能穿越時空與登岸的官員相遇(左圖)。

今年的「港井出發吧3:迎官接影」一樣是由多樂系謝承勳老師的人培室學生團隊,繼去年「港井出發吧! 2:尋街歷巷MR體驗遊戲」的研發經驗下,改善重現南勢港(北勢港)港道貨運情景畫面氛圍不夠擬真問題,經一整年的研發加強貼近現場景物,以及場景的美術再現,此次推出的「迎官接影」讓民眾能融入清代官員角色中,不再是「港井出發吧! 1與2」,只能當旁觀的觀賞者。此外,為讓活動能更符合世界遺產日的認識文化資產進而保存文化的宗旨,文化底蘊團隊首次將MR科技結合以1777年蔣元樞古地圖為主軸的穿越旅圖街區遊戲,讓民眾跟著官員從南河港登岸穿越接官亭來到風神廟稍作休息後,還能透過穿越旅圖街區遊戲強化接官亭歷史場域的文化認識,獲得參與民眾的好評連連。

民眾開心體驗穿越旅圖闖關遊戲的情景。

本次「迎官接影」活動的亮點除了MR科技與闖關遊戲外,計畫團隊對於活動氛圍的營造以及精緻的美術設計,都是讓活動成功的主因。民眾前來先參與認識世界遺產日介紹後,隨即抽取本次活動的詩人、工匠、旅人、畫師的扮演角色,拿著遊戲DM便開始以該角色踏上穿越時空的旅程。活動進行中還得以自己扮演的角色,在接官亭周遭的歷史場景尋找該角色相關的實物景象,最後闖關成功才能與自己扮演角色的人形立牌合影,讓每人都留下難忘的文化穿越之旅。

親子學員闖關情景。

南臺科大黃能富校長表示,文化底蘊團隊選定的「接官亭」為清代官員來臺登陸的重要地標,被譽為臺灣的「國境之門」,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活動吸引親子與年輕族群報名參與,上架日即秒殺完售,還有許多民眾留言敲碗希望再開名額。對於活動的回饋民眾表示MR互動體驗與知識闖關的環節,讓接觸歷史不再遙遠,而是能親身探索體驗。期許計畫團隊未來能在數字與AI科技下再現更多歷史文化場景,並拓展更多年齡層與族群來參與文化活動,共同保存文化,落實南臺科大文化永續的社會責任。

民眾闖關前,先於神農街博物館服務中心聽取認識世界遺產日的介紹情景。

民眾闖關成功後與自己扮演角色的人形立牌合影。


南臺科大文化底蘊USR計畫點亮神農街 元宵燈展圓滿落幕 十五萬人次共賞璀璨花燈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310 14:25:04) 


閉幕式大合照,展現閉幕式盛況,學生與貴賓齊聚一堂,共同見證花燈展的完美落幕,象徵社群的共同參與。

南臺科大教育部的「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USR計畫團隊,經營神農街元宵花燈展有成,今年粗估吸引十五萬以上的人潮來此朝聖,感受全台最有年味氛圍的燈展。

日前舉辦閉幕式,在200位參與燈展自主學習課程學生的見證下,揮灑彩帶與高空煙火中與燈展的花燈再見,並啟動路燈模式,讓盞盞花燈轉換成路燈,繼續在神農街閃耀。


「超級比一比」活動,捕捉民眾對比老屋今昔的瞬間,生動呈現神農街25年來的歲月變遷,吸引眾人的目光。

細數蛇年燈展,民眾來神農街除了賞花燈感受濃濃年味外,也熱情的參與燈展推出的相關活動,其中猜燈謎活動早在一週內獎品就兌換一空,店家紛紛貼上「燈謎獎品發放完畢」字樣,許多遲來的民眾只好嘆息晚來一步。

今年新推出的超級比一比活動,讓民眾拿著25年前老屋的照片,站在現今老屋前比比看,25年來神農街與老屋變化情景,頗受民眾的喜愛。拍下燈展最美場景兌換金華府的愛心祈福卡,寫上滿滿對今年期許與祝福,許多民眾掛在金華府的許願架上,祈願獲得金華府神明的祝福。

因應神農街住民感受到國際遊客造訪的頻率有越來越多的趨勢,蛇年首次推出外國人畫花燈的活動,獲得國際遊客支持,有來自德國、英國、加拿大、艾沙尼亞、芬蘭與馬來西亞等國的遊客參與,除了讓遠道而來的外國朋友認識燈展外,也讓傳統年味多了國際的氛圍。


外國遊客彩繪花燈,展示國際遊客的創作成果,強調燈展的國際化特色,突顯文化交流的火花。

閉幕式沿襲開幕以燈展第八年的數字8為主題,在南臺科大通識中心蔡蕙如主任、台南市文化協會鄭道聰創會會長以及中西區公所蔡佳甫區長的致辭勉勵下展開,隨即進行「圈圈無限大永續神農街燈展」活動,讓在場學生以螢光條與星星扣環組成雙環後,再由與會貴賓幫學生將雙環打開成8字,獲得貴們無限的祝福,學生再以彩帶回送祝福給貴賓。最後在無限的祝福下,送走燈展的花燈,迎來未來十個多月繼續綻放光芒的路燈。


學生彩帶回禮,呈現學生以彩帶向貴賓致意的溫馨畫面,傳達彼此間的祝福與感謝,讓人感受現場的熱情。

南臺科大黃能富校長表示,文化底蘊USR計畫團隊創造了神農街路燈的傳奇,讓老街在燈展後仍繼續的亮燈,贏得台南最美夜景的稱號。期待團隊能如今年燈展主題無限大,永續300歲老街的燈展,落實南臺科大的社會責任與永續老街文化的承諾。


彩帶交織的完美句點,著重呈現學生回禮彩帶的情景,使人能夠更深的感受到,蛇年神農街元宵花燈展,那完美的結束畫面。


南臺科大文化底蘊USR團隊攜手鹽水鎮南宮 蜂炮文化體驗小旅行秒殺爆滿!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221 16:24:00)  南臺科大教育部「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USR計畫鹽水團隊,日前與鹽水鎮南宮攜手合作舉辦「蛇年蜂炮小旅行─鹽水蜂炮文化體驗之旅」。在鹽水區公所的支持下,活動資訊於公所官網釋出後,報名情況超乎預期,瞬間秒殺爆滿,獲得各地遊客熱烈支持與喜愛,給予鹽水團隊莫大的肯定與鼓舞。

鹽水團隊每年規劃的蜂迷小旅行,其中與鹽水鎮南宮攜手合作的「鹽水蜂炮文化體驗之旅」,一直是熱門活動之一。今年為將蜂炮文化推廣至全台,首度採取網路報名方式,讓有興趣深入了解蜂炮文化的民眾,能更進一步認識其文化底蘊與意義。

令人驚喜的是,不僅外地民眾爭相報名,連鹽水在地居民也加入搶名額的行列,可見這項備受國際推崇的蜂炮文化,極需推廣讓民眾認識與學習。

鹽水蜂炮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光緒年間,當時鹽水地區爆發瘟疫,居民向關聖帝君祈求庇佑,迎請神轎遶境,沿途燃放爆竹驅逐瘟神,瘟疫因此消除。此後,燃放鞭炮的習俗便流傳下來,演變成今日元宵節的重頭戲。

2025年鹽水蜂炮文化體驗課程,鹽水區公所陳文琪區長到場支持,在開場致詞後,由文化底蘊鹽水團隊邱瀅儒老師介紹活動意義與小旅行內容,接著由鎮南宮陳嘉隆總幹事解說蜂炮由來,以及參加鹽水蜂炮慶典的注意事項,並讓學員親自體驗穿著蜂炮衣的正確配備。

透過蜂炮架介紹蜂炮施放前的製作程序,包含炮城的整理、清潔、曝曬、組裝、架設、蜂炮裝填、淨香爐除穢等重要儀式,以及架設炮台的傳統禁忌,並教育宣導蜂炮施放的安全觀念,使參與學員對蜂炮有全面而完整的認識與了解。

在炮城組裝體驗部分,鹽水團隊首次分組進行,分為成年組與親子組。成年組由鎮南宮陳嘉隆總幹事與第二、三代管理人楊竣雄、楊佳軒父子共同指導學員,學習如何在砲架上綁上蜂炮,並讓學員親手將蜂炮綁在鎮南宮預計施放的炮架上,使學員們充滿臨場感,小心翼翼地虔誠綁上蜂炮。

親子組則考量孩童身高因素,特別使用計畫團隊為鹽水地區國小學生研發的「認識傳統竹砲架」課程,以縮小比例的竹砲架,讓親子組孩童能輕鬆綁上蜂炮。親子組指導講師則由鎮南宮第四代、國小四年級的楊昀達同學擔任,在年齡相仿的楊昀達同學指導下,親子組孩童皆充滿信心完成任務。

南臺科大黃能富校長表示,文化底蘊鹽水團隊舉辦蜂炮文化體驗小旅行已有多年的經驗,致力於鹽水蜂炮的文化傳播,不遺餘力,值得嘉許。

今年首度分為成年組與親子組,並安排作為蜂炮繞境開路先鋒的鎮南宮,由第二代至第四代管理人親自指導民眾,彰顯蜂炮文化的傳承,也展現南臺科大學社會實踐的量能與落實文化永續理念的行動力。

資料來源:Southern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www.stust.edu.tw/


鹽水蜂炮文化體驗之旅活動大合照


鹽水區公所陳文琪區長致辭並介紹活動


鎮南宮陳嘉隆總幹事解說蜂炮衣的正確穿法


鎮南宮第二代管理人楊竣雄先生教導學員認識蜂炮


鎮南宮管理人第四代楊昀達同學(左二),指導親子組綁蜂炮的情景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學門網>人文社會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 http://usr.moe.gov.tw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http://www.yuntech.edu.tw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422 15:25:12)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USR團隊參與國家重要民俗「北港朝天宮迎媽祖」真人藝閣活動,以「歡慶雲林‧八色仙蹤」為主題,於國曆4月16日至20日連續五天遶行北港通衢巷衖,用絢麗色彩的視覺語言,傳遞北港的文化底蘊與雲科大的創意能量。

農曆3月23日為天上聖母聖誕,因此農曆3月19至23日稱為北港小過年。除了六大媽祖轎班會出巡之外,當屬「藝閣」遊街最讓人引頸期盼,本地鄉親與外地遊客紛紛湧上街頭觀看藝閣展演。去年(113)雲科大師生首次亮相北港媽祖藝閣遶境,獲得一致好評。本年度別出心裁地裝扮八仙,手持代表雲林多元農業發展的特色產品,融合地方產業與信仰民俗,並透過設計小物與民眾互動分享,更加入日本青森睡魔季的工藝師所製作「媽祖燈籠」共同參與遶境活動,演繹一場富含設計轉譯與深厚人文的行動藝術,展現互動USR計畫的創新能量與社會影響力。

計畫主持人黃世輝教授表示,參與藝閣不僅是文化體驗的實踐,更是落實大學社會責任的具體行動。透過親身走入社區、參與節慶,學生能更深入理解在地文化、藝術與人文底蘊,也為北港建構「生態博物館」概念奠定重要基礎。

藝閣策劃人蔡旺晉副教授指出,本次與雲林縣文化技藝傳承保存者顏三泰藝師攜手合作,結合傳統技藝與現代創意,帶領學生實際參與藝閣製作與演出,沉浸式學習北港藝閣的文化價值與工藝精神。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執行第四期(114-116年)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主題為「從心靈遍路到智能觀光:雲林朝聖廊帶的地方設計」,建立雲林朝聖廊帶,以智能觀光的方式發展心靈遍路。推動重點在於廟宇就是一座美術館,整個北港就是生態博物館,朝聖之路就是「觀地方之光」的文化路徑,雲科大願與場域夥伴共學共創,將大學課程融入地方。

圖1_文觀處處長共同參與遶境

圖2藝閣策劃人共同參與遶境

圖3雲科大學生扮演八仙

圖4日本青森睡魔季工藝師-媽祖燈籠

圖5藝閣車所到之處都是滿滿熱情


鄒族來吉部落的社會實踐計劃發揮鄒族內在的文資與里山精神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萌芽




淺山農村活力復甦與文化自信建立計畫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萌芽







年度
學校名稱
計畫名稱
計畫類別
議題類別
106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萌芽
食安與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