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110年度縣市層級社區總體營造輔導計畫「抵家,嘉義味」社造聯合成果展,28日在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熱鬧開市,25個社區、團體、學校、鄉鎮市公所共同參與,5大主題,6種體驗、10場表演、30攤社區和文創攤位,帶您逛社區、看表演、呷特產、玩趣味,作夥「抵家,嘉義味」。
成果展透過在地故事的紀錄及轉化,運用文化觀光的創新思維與新方法,創造獨具嘉義縣的文化特色,今年度以「抵家,嘉義味」為主題的展演,呈現嘉義縣藝文扎根成果及社區故事、風貌、生活影像、圖片、表演等,以「品味」各社區的多元文化面貌為概念,著重於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地方之間的關係,展現地方特色創造新亮點。
成果展中讓大家看到傑出演藝團體雯翔舞團的示範演出,轉化在地文化故事成優美的舞蹈動作;80~90歲龍德、柳仔林社區阿公阿嬤創作的布袋戲偶說演在地故事;太保祥和文化藝術基金會將太保的傳奇故事結合社區太極拳、太鼓班、流行舞蹈班共同演繹;鄉村永續發展協會將沿海風景成為新詩創作的素材;偏鄉大埔和平社區孩子的小提琴音樂教育;嘉義縣生活美學協會南靖糖廠的故事成為劇本來戲說南靖蜜蜜史;嘉義縣共好生活協會將朴子具早期醫療文化背景,整理印製成手札,提供社區居民索取認識自己居住地的醫療文化特色等等。
現場還有文化體驗及特色產品展示區,希望喚醒社區居民對自己所居住地方的認識,凝聚居民的共同體意識,一起為社區的發展共同努力,創造出更多社區活力與文化特色。
嘉縣長期面臨人口老化及人口流失困境,嘉義縣正在勇敢轉型,創造農工大縣的路上前進,嘉義縣山、海、平原的物產富饒,文風鼎盛及縣內各式信仰文化興盛,保存著許許多多傳統文化精華於民間社區,嘉義縣文化觀光局長期投入推動「文化公民權」、「公民美學」,強調創造性的多元化,和民眾對於社區文化藝術創造過程的參與與付出。
翁章梁指出,社區總體營造在臺灣歷經30年的努力,凝聚了很多人對地方人文地產景和產業振興的關注與認同,很多人在為社區寫故事,把凝聚認同帶回社區,讓社區不致於因人口外流而失去主體,這就是社區營造最重要的精神。
台灣社會正面臨人口結構快速老化、傳統家庭功能逐漸喪失及政府社區型政策日益蓬勃發展,強化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發展協會組織功能,已為嘉義縣施政的重要課題,嘉義縣社區培力育成中心3月18日由社會局長李政毅、立委陳明文夫人廖素慧等人揭牌運作,未來將整合學界及社會團體資源推動社區自主,鼓勵更多的社區推動福利社區化發展。
嘉義縣社區發展工作表現深獲中央肯定,由歷年績優社區老師傅組成輔導團隊協助社區培訓工作,但在缺乏有效整合交流平台下,推動過程培力社區無法發揮綜合效果。
近年來中央鼓勵地方政府成立社區育成中心,嘉義縣培力團隊未來將邀請社規師及社造團隊共同投入,為起步較慢的社區培力育成工作,提升社區組織能量,透過獲得所需的培力、陪伴與支持,共同推動整合性、多元性、長遠性、綜合性的社區福利服務。
社會局長李政毅表示,嘉義縣積極推動「不老社區」四大政策,由社會局成立嘉義縣社區培力育成中心,委託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跨域創新研究中心設立「嘉義縣社區培力育成中心」,進行資源整合,推動社區自主。
中正大學副校長郝鳳鳴指出,因應超高齡社會帶來的挑戰,中正大學成立高齡跨域創新研究中心,籌組六大跨領域社區培力團隊,借重社福系吳明儒教授過去擔任中央社區發展工作評鑑委員及社區培力經驗,帶領團隊協助嘉義縣社區培力工作,未來也將和縣府合作,共同推動地方創新,協助鄉鎮投入社區提案規劃,期待地方創生計畫,發展社區高齡照護網,帶動青年返鄉創業定居,發展地方經濟,為嘉義縣社區培力盡一份心力。
嘉義縣社區培力育成中心計畫主持人吳明儒表示,培力育成中心將本縣
18 鄉鎮市分為山、海二區,建立「嘉義縣社區關懷互助圈」培力模式,以照顧為核心互助圈,由起步型、成熟型及小旗艦社區所組成;互助圈內社區連結一起推動社區福利服務,建立各社區互助關懷精神,促進彼此了解、凝聚社區關懷互助意識,依照各互助圈發展的情況與在地精神理念,發展出社區照顧、營造、產業、文化、樂齡亮點特色,並整合在地社會團體資源,強化社區組織間及社區的合作與資源運用,透過福利資訊共享、活動共辦及服務共有的理念,協助社區推動培力工作,擴大為全縣社區互助合作模式,達成社區永續發展、為偏鄉社區培力、為弱勢家庭點燈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