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人行安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人行安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07-02

全民參與街道改善平台〔內政部〕

 

Friendly Environment Taiwan: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內政部〕


全民參與街道改善平台      https://www.drstreet.net/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全民參與街道改善平臺」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ms=72544237BBE4C5F6&s=97A2ECA44C49FF00


「全民參與街道改善平台」第二梯次結果公布 內政部國土署:全民共同關心人本環境 協力合作效應逐漸擴散及深化

https://www.nlma.gov.tw/ch/titlelist/news/16424


「全民參與街道改善平台」第二梯次提案活動開跑 鼓勵民眾主動參與人行環境改善提案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表示,為擴大民眾參與人行環境改善工作,去(113)年7月首次創辦「全民參與街道改善平台」,透過自主提案及票選,找出民眾心目中最需要改善的人行道,並由中央投入資源輔導改善。第2梯次今(17)日正式開跑至5月18日止,平台延續前次提案程序簡便、操作簡單的特色,歡迎民眾及民間團體踴躍提案,共同關心周遭行走環境之安全暢通,並給予改善建議。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說明,第一梯次「全民參與街道改善平台」引發熱烈關注,共收到逾萬件提案,最終挑選出8處優先改善路段。

而為使入選案件能具體落實,中央協助擴大盤點道路周邊300公尺範圍內之人行環境、邀集專家學者召開現地輔導會議,並輔導地方政府進行細部設計規劃。而首批案件目前已有6處完成計畫核定,並全額補助改善經費,包括新北市淡水區學府路、桃園市楊梅區中興路、臺中市南屯區向上路一段、新竹縣竹東鎮東寧二路等。透過中央、地方政府、民眾與民間團體的多方合作模式,具體回應民眾對人行環境優化的關注與期待。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最後表示,本次平台提案活動也特別邀請「人本街道校園推展聯盟」的22所大專院校學生共同投入參與,聚焦校園周邊學生活動頻率較高的路段,並結合學校人本街道課程,讓學生實際參與人行環境改善,期待透過更多人的投入與關心,讓改善效果能從點、線小區域範圍持續串聯,擴大至面的步行環境。

第二梯次提案活動時間長達10週,民眾能有充裕時間參與,盼經由平台發揮改變力量,共同打造符合各族群更友善、更安全的通行環境。同步也舉辦抽獎活動,只要完成指定任務者,就有機會抽中限量好禮。 

「全民參與街道改善平台」啟動 劉世芳:與全民攜手共創以人為本街道環境

內政部今(1)日與交通部、數位發展部、國家發展委員會、各地方政府代表及道路安全議題相關團體聯合召開「全民參與街道改善平台」啟動推廣記者會,內政部長劉世芳、交通部次長林國顯親自出席參加。


劉世芳表示,「全民參與街道改善平台」的發起是由國土署「街道醫生」團隊於111年獲「2022總統盃黑客松」肯定卓越團體獎,並將提案內容進行具體實踐,落實以人為本政策的推動。

藉由此平台讓民眾有多一個管道可以直接參與道路改善,後續國土署也會公布分區得票數最高的前10案,並由中央全額補助進行改善;為使民眾充分掌握工程進度,相關執行進度各階段皆會公開。

劉世芳說明,內政部長期投入街道通行環境改善,迄今已完成無障礙空間串聯約619公里、改善道路品質長度906公里等,更於去(112)年單一年就完成902處路口改善。今(113)年開始接續投入4年400億「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透過補助經費挹注地方政府積極改善轄內行人通行密集區域或重要道路節點的通行安全,預計今年9月可優先完成400處路口。

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理事長吳宜蒨表示,很高興「全民參與街道改善平台」正式啟動,過往民眾在道路上常遇到的無障礙通道不連續、人行道設計不夠貼近用路人需求等問題,期待透過這個便民管道讓民眾輕鬆操作,就能有效的具體反應,此平台將成為民間與政府共同為人本交通努力的互動管道。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理事劉金鐘、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理事長陳愷寧致詞時強調,希望不同族群的用路需求透過平台發揮改善及改變的力量,促使國內通行環境符合友善與安全;今日許多關心國內交通道路安全議題的團體共同出席,大家對於平台的啟動都表示相當振奮與期待,讓民眾能夠實際表達使用者的意見及參與道路、交通工程的改善。

內政部指出,「全民參與街道改善平台」即日起上線,平台提案程序簡便、操作簡單,歡迎民眾可至「全民參與街道改善平台」網站 ( https://www.drstreet.net/ ) 踴躍參與積極投票,相關提案方式可參閱「全民參與街道改善平台使用手冊」(https://myway.cpami.gov.tw/)。國土署也同步舉辦抽獎活動,只要完成提案程序及活動要求的民眾,就有機會抽中限量好禮。

今日出席記者會的貴賓,包含內政部長劉世芳、交通部次長林國顯、立法委員洪申翰、立法委員林月琴、國家發展委員會專門委員邱智斌、數位發展部科長黃翔偉、國土管理署長吳欣修、國土管理署都市基礎工程組長蔡亦強、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理事長吳宜蒨、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理事劉金鐘、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理事長陳愷寧、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許雅荏等道路安全議題相關團體與學界代表,臺南市政府副市長趙卿惠、臺北市政府秘書長李泰興、桃園市政府秘書長溫代欣、基隆市政府秘書長方定安、新竹縣政府秘書長李安妤、新竹市政府秘書長張治祥、苗栗縣政府秘書長陳斌山、彰化縣政府秘書長陳逸玲、澎湖縣政府秘書長蔡淇賢、新北市政府局長祝惠美、臺中市政府局長陳大田、雲林縣政府副局長廖政彥、高雄市政府副處長邱哲明、花蓮縣政府副處長張志豪、宜蘭縣政府參議王明輝、嘉義市政府參議林建宏、屏東縣政府參議王榮愷、南投縣政府秘書許振揚、嘉義縣政府秘書林豐洲、臺東縣政府科長劉大魁等各縣市政府代表、積極推動街道改善的新北市板橋區赤里長林文傑等人共同參與。


2025-04-26

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內政部〕

 

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重要政策〕

相關連結




提升道路通行安全 內政部持續建構以人為本交通環境 

賴總統於10月10日在國慶演說時向國人承諾政府會打造「以人為本」的交通環境。內政部表示,為讓國人享有平整、順暢及安全的通行環境,內政部在去(112)年與交通部共同推動「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目標打造「以人為本」之交通環境,補助地方政府針對799處行人易肇事的危險路口進行改善,截至今(113)年9月30日止,屬內政部權責計601處危險路口,現已有329處完成改善,執行進度逾50%,後續會持續督導加速完成危險路口改善工程。

內政部強調,改善交通安全環境是政府重要政策,以今(113)年1至8月A1類交通事故1,095件,死亡1,199人,較112年同期比較,件數減少63件(-5.44%),死亡人數減少67人(-5.65%),透過易肇事路口改善、科技執法及警察各項執法面向,A1類道路交通事故全部件數已明顯降低路口肇事率。

為打造「以人為本」的交通環境,內政部自95年起推動「市區道路人本環境建設計畫」、「提升道路品質計畫」、「校園周邊暨行車安全道路改善計畫」,於過去18年間協助各縣市政府建構完善國內市區道路有巨大發展,由於上述3項計畫將於114年屆期,於今(113)年起接續推動「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投入400億元經費(內政部260億元、交通部140億元,其中,內政部113年度編列14.95億元、114年度編列48.37億元),截至9月中旬內政部已核定243案,核定中央補助款約45億元,針對「路口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改善」、「改善人行道」、「校園周邊暨行車安全道路改善」、「行人及高齡友善示範區」、「減少路側障礙物」與「提升非號誌化路口安全」等六大行動方案,全面改善行人安全。

此外,內政部也同時推出「全民參與街道改善平台」,讓民眾可以直接參與道路改善,改善經費將由「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全額挹注,並邀集專家學者組成輔導團協助及落地執行,及適時邀請提案民眾討論,共同建構人行環境示範區域,進而促進公共空間永續發展,共創以人為本街道環境。

除工程面向的改善外,內政部推動的「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已於113年5月1日經總統公布,「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施行細則」亦於113年9月27日發布,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後續將透過永續人行安全提升計畫以及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之規定,協助及督導地方政府積極辦理改善工作,並定期追蹤改善成效,讓改善措施能夠發揮加乘效益,有效提升用路人安全保障及回應國人對於通行品質提升的期待。

內政部補助地方 27 億經費改善國內通行環境

內政部公布「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第一次全國性競爭型評選結果,共有175案獲得核定,補助總金額為27億元。國土管理署表示,本次經過各領域專家學者審議全國各縣市政府262案後,針對具有改善急迫性之計畫,優先給予補助,審議結果已於今(7)日正式通知地方政府,並請依計畫內容,儘速展開改善工程或補強措施,以提升通行品質及安全。

第2次申請已開放 歡迎縣市踴躍提案

國土署表示,第2次申請已同步開放,地方政府可在7月24日前依據轄內行人高度通行區域或重要道路節點等進行提案,以落實道路養護及人行無障礙環境暢通。

國土管理署表示,「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為113年至116年4年期計畫,總經費400億元,由內政部及交通部分別匡列260億元及140億元,會透過「路口行人安全設施改善」、「改善人行道」、「校園周邊暨行車安全道路改善」、「行人及高齡友善示範區」、「減少路側障礙物」、「提升非號誌化路口安全」等6項行動方案,鼓勵地方政府以整體規劃的模式,系統性及計畫性的推動區域內道路、人行環境及重要據點的相互串聯,將點、線、面串接起來,讓改善措施能夠發揮效益。

建置全民參與街道環境改善的平台

國土管理署最後表示,近期將推出全民對話及參與的管道「全民參與街道改善平台」,推動有別於以往政府部門主導選定街道進行改善的模式,鼓勵民眾從行人實際使用的感受及需求,透過此平台及票選程序,針對用路人認為急需改善的路段優先匡列經費,由地方政府進行路段周邊整體盤點及改善規劃,以達到街道環境改善及保護行人的目標。

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補助執行要點PDF

內政部為執行行政院一百十二年八月二十二日院臺交字 第一一二五○一○七六一號函核定之「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暨一百十二年十一月十日第一一二一○四一五一一號函核定修正計畫內容,特訂定「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補助執行要點」


「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補助執行要點說明會簡報【說明會後更新版本】 
PDF


















2025-02-02

113年行人易肇事路口改善成果及114年規劃執行情形

 

內政部113年助地方共完成586處行人易肇事路口改善 劉世芳籲地方加速完善道路設施 保障各族群通行權 |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

內政部今(16)日部務會報由國土管理署報告「113年行人易肇事路口改善成果及114年規劃執行情形」。部長劉世芳表示,內政部與交通部合作推動「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已針對全臺799處危險路口展開改善工程,其中601處為國土署督導範圍,截至去(113)年底共完成586處、97.5%,將持續督促桃園市、彰化縣及屏東縣積極加速完成改善工程;今(114)年將推動「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推動計畫(114至115年)」,預定將完成122個行政區步行環境調查、檢討100處以上易肇路段、增設至少40公里人行道長度、拓寬改善既有人行道達80公里、清除通行阻礙逾1,000處、建置28處行人友善區、以及改善路口行人安全設施及非號誌路口超過3,400處等目標,優化國內步行環境及降低意外事故發生風險。

劉世芳指出,為降低路口意外事故發生,內政部國土署持續推動人本道路核心價值,積極補助地方政府進行轄內道路系統整修。去(113)年完成586處易肇事路口改善工程,經由增設64處庇護島、擴大路口人行道及安全停等空間348處、增設行人專用號誌301處及優化路口照明133處等多項提升路口安全措施,以有效引導安全用路行為及提升行人安全保障。另目前正受理地方政府提案申請第3次競爭型補助,將於今(114)年上半年完成審查及核定,讓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執行不間斷。

劉世芳說明,今年依據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規範,中央將辦理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推動計畫(114至115年)及督促地方訂定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改善計畫。整體執行重點像是,提升人行道長度、適宜性及建置行人友善區,透過步行環境調查、清除通行阻礙、易肇事路段檢討、路口安全設施改善等措施,積極督導及協助地方政府完善行人動線,並會同交通部進行每年考評及對外公布各直轄市、縣(市)執行改善計畫的成效,以達提升各族群通行安全保護目標。

此外,國土署已與國內外22所大學簽署「人本街道校園推展聯盟」MOU,未來會拓展並結合校園多元課程,擴大臺灣人本安全環境推動量能。同時也會與縣市政府合作,讓學生帶著課堂中所學習到人本街道核心精神與設計理念,實際參與街道人本環境改善工作。後續也預計推動「人本街道黑客松」競賽,透過公部門、大專院校展開跨域協作,為建構完善「人、車及大眾運輸」友善安全通行空間、環境,激盪出更多的創新思維,提升國內整體公共安全。

劉世芳進一步表示,維護民眾通行安全必須多管齊下,從道路規劃設計、既有道路品質提升、養成良好用路習慣到人本交通安全意識的教育推廣工作,每項工作都非常重要且缺一不可。所以內政部會持續精進各項措施,並強調建置安全又友善的通行空間,需要中央、地方及民間齊心努力,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各項道路安全作為,給予用路人真正尊重及實質停等禮讓等具體作為,才能夠真正保障各族群通行權益。

投影片1.JPG

投影片2.JPG

投影片3.JPG

投影片4.JPG

成立「人本街道校園推展聯盟」繼續拓展國內外大學參與 推動臺灣人本安全環境.JPG

利用行穿線退縮、增加庇護島及路口人行道擴大等工程作為,提升行人停等及通行安全.jpg



2024-10-15

【臺中市】建設局「打造以人為本的幸福宜居城市」專案報告(113年10月15日第644次市政會議)

 

中市府多管齊下打造人本交通 盧市長:共創友善行人之都

台中市政府重視城市人本交通環境,強調「富市台中,行人安全」核心理念,致力打造台中成為「友善行人之都」。市長盧秀燕今(15)日主持市政會議指出,市府自108年起至今年累計改善人行道長度超過150公里,改善123所學校通學步道,總長約33公里,透過人行道拓寬、增設行人庇護島、擴大行人等候區域、全面改善路燈照明及調整車道配置,提升行人安全與生活品質。

盧市長表示,行人安全為最重要的施政目標之一,台灣早期交通發展的時空背景為經濟發展時期,當時交通設計皆是以車為本,行人禮讓車輛,此為讓車輛快速通行,以提升交通效率。然如今車流量增加,導致亂象叢生。台中人行道這5年來興建或改建推進超過150公里,另外改善學童的通學步道及變電箱箱體下地,並增加照明設備,感謝建設局同仁不遺餘力,優化工程設施優化、改善路燈照明及無障礙設施等,提升人行環境品質。

台中市建設局長陳大田今日以「打造以人為本的幸福宜居城市」為題,進行專案報告。他指出,過去人行道設施如樹木種植、變電箱配置與無障礙設施等未能充分考慮行人需求,且攤販與機車違停問題使通行困難。為改善這些狀況,市府將透過人行道增寬、整平,並進行電線桿與配電箱地下化,台中市更首創配電箱下地工程,克服管道設置與協調挑戰,減少空間障礙。針對車流密集處,將增設街角護欄,降低內輪差帶來的風險,預計明年全面加速完成,並強調設計需與城市美學結合,優化市容與通行品質。

陳大田局長指出,針對校園周邊的通學步道改善,在道路空間充足的情況下,市府過去5年已完成123所學校的實體立體人行道設置,總長達33公里,位居全國第一,並獲得廣大市民的支持。對於無法大規模調整車道與人行道的區域,市府也在167處設置了約18.1公里的標線型人行道,並優先改善中小學校園周邊及人流量較多的商圈。此外,建設局積極推廣人本交通理念,舉辦了36場校園宣導與10場社區宣導活動,致力於從小培養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識,將人本友善的觀念深植於社會。

陳局長進一步說明,市府還積極向中央爭取多項補助,包括「前瞻基礎建設-提升道路品質計畫」、「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校園周邊暨行車安全道路改善計畫」及「均衡城鄉村里道路改善計畫」,透過多元管道全方位提升城市的人本交通環境。其中,台中市在「永續提升行人安全計畫」中,首波獲內政部核定24案,總金額高達新台幣5.46億元,不僅全國核定案數最多,經費更是全國第一,屢獲中央金路獎肯定,更於《遠見雜誌》縣市總體競爭力評比「生活品質與現代化」連續三年蟬聯六都第一,獲評為「生活質感首善之城」。


第644次市政會議專案報告(113年10月15日)

建設局「打造以人為本的幸福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