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政府重視城市人本交通環境,強調「富市台中,行人安全」核心理念,致力打造台中成為「友善行人之都」。市長盧秀燕今(15)日主持市政會議指出,市府自108年起至今年累計改善人行道長度超過150公里,改善123所學校通學步道,總長約33公里,透過人行道拓寬、增設行人庇護島、擴大行人等候區域、全面改善路燈照明及調整車道配置,提升行人安全與生活品質。
盧市長表示,行人安全為最重要的施政目標之一,台灣早期交通發展的時空背景為經濟發展時期,當時交通設計皆是以車為本,行人禮讓車輛,此為讓車輛快速通行,以提升交通效率。然如今車流量增加,導致亂象叢生。台中人行道這5年來興建或改建推進超過150公里,另外改善學童的通學步道及變電箱箱體下地,並增加照明設備,感謝建設局同仁不遺餘力,優化工程設施優化、改善路燈照明及無障礙設施等,提升人行環境品質。
台中市建設局長陳大田今日以「打造以人為本的幸福宜居城市」為題,進行專案報告。他指出,過去人行道設施如樹木種植、變電箱配置與無障礙設施等未能充分考慮行人需求,且攤販與機車違停問題使通行困難。為改善這些狀況,市府將透過人行道增寬、整平,並進行電線桿與配電箱地下化,台中市更首創配電箱下地工程,克服管道設置與協調挑戰,減少空間障礙。針對車流密集處,將增設街角護欄,降低內輪差帶來的風險,預計明年全面加速完成,並強調設計需與城市美學結合,優化市容與通行品質。
陳大田局長指出,針對校園周邊的通學步道改善,在道路空間充足的情況下,市府過去5年已完成123所學校的實體立體人行道設置,總長達33公里,位居全國第一,並獲得廣大市民的支持。對於無法大規模調整車道與人行道的區域,市府也在167處設置了約18.1公里的標線型人行道,並優先改善中小學校園周邊及人流量較多的商圈。此外,建設局積極推廣人本交通理念,舉辦了36場校園宣導與10場社區宣導活動,致力於從小培養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識,將人本友善的觀念深植於社會。
陳局長進一步說明,市府還積極向中央爭取多項補助,包括「前瞻基礎建設-提升道路品質計畫」、「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校園周邊暨行車安全道路改善計畫」及「均衡城鄉村里道路改善計畫」,透過多元管道全方位提升城市的人本交通環境。其中,台中市在「永續提升行人安全計畫」中,首波獲內政部核定24案,總金額高達新台幣5.46億元,不僅全國核定案數最多,經費更是全國第一,屢獲中央金路獎肯定,更於《遠見雜誌》縣市總體競爭力評比「生活品質與現代化」連續三年蟬聯六都第一,獲評為「生活質感首善之城」。
第644次市政會議專案報告(113年10月15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