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7

台中好園維護金獎

 

Friendly Environment Taiwan:【臺中市】公園。兒童遊戲場




全台首創「台中好園維護金獎」揭曉!中市公園綠地維護典範出爐 再創環境新標竿

台中市長盧秀燕重視公園綠地的維護品質,為激勵維護單位強化日常養護並提升維護效能,首創「台中好園維護金獎」;市府建設局今(27)日舉辦頒獎典禮,由建設局長陳大田代表市長盧秀燕表揚在公園與行道樹維護上表現卓越的廠商與承辦單位,透過專業評鑑機制促進環境品質提升,打造台中成為宜居綠城市。

建設局長陳大田表示,台中市自盧市長上任以來推動「台中美樂地計畫」已達7年,深受市民好評,更在中央獲獎無數;為確保公園與行道樹的養護達到最佳標準,台中市自105年起推動「公園評鑑制度」,透過專家評選,提升維護品質。

今年更進一步推動「台中好園維護金獎」,鼓勵維護團隊在基礎養護之外,融入景觀美學、環境永續與創新綠化手法,讓城市綠地不僅安全整潔,更具生態價值與美感。

陳局長指出,此次評鑑由機關與專家學者組成評審委員會,依據維護品質、管理績效與創新作為等指標進行嚴格評選。其中,「全勝園藝事業有限公司」表現亮眼,勇奪「維護績優獎」公園組及園道綠地組(市八區)雙料冠軍;「大地園藝景觀有限公司」則在園道綠地組(山海屯區)奪得第一名。

此外,為激勵廠商,此次特別增設「美感品質獎」、「永續貢獻獎」、「最佳進步獎」及「亮點創新獎」等獎項,各維護團隊不僅展現卓越實力,更持續精進,透過正向激勵樹立維護典範,進一步提升台中市綠地環境品質。

建設局表示,「全勝園藝事業有限公司」勇奪雙料大獎,負責台中公園、北屯兒童公園、秋紅谷景觀生態公園、草悟道、市民廣場等指標性綠地,深受評審肯定。該公司不僅讓植栽保持最佳狀態,更在景觀設計上展現創新巧思,堪稱業界標竿。

此外,在人潮密集的草悟道、市民廣場等地,他們克服週末大量遊客帶來的挑戰,依然維持高品質綠地,展現超凡的管理能力與細緻維護功夫。

建設局指出,而負責山海屯區的「大地園藝景觀有限公司」同樣表現亮眼,一舉奪冠。該公司負責豐原、東勢、新社、石岡等區的維護工作,特別是在心鎖橋的植栽養護上成績斐然,不僅有效降低補植成本,更於捷運機廠區種植穗花木藍,為環境帶來更完整的綠化與生態永續價值,深獲評審讚譽。

此外,為激勵業界追求卓越,此次特別設立「特別獎」表彰傑出團隊,其中,「宏茂園藝社」獲得「永續貢獻獎」,該公司負責后里環保公園維護,成功打造季節性景觀花海,並活用回收木材設計公園座椅,完美融合綠色永續理念。

建設局說明,「美感品質獎」則由「尚晉園藝有限公司」摘下,他們在后里森林公園採用複層地被設計,搭配自然木石元素,營造出獨特荒野氛圍,讓公園更具生命力與互動感。「最佳進步獎」則頒發給「福霖園藝有限公司」,該公司負責文心森林公園與豐樂雕塑公園,透過創新設計,將陰暗林蔭區打造成絕美的賞花景點,令人驚艷。最後,「亮點創新獎」由「立穎景觀有限公司」榮獲,他們於英才公園等九座公園推出「綠沙發」概念,利用自然材質打造舒適休憩設施,成為公園內的亮眼特色,為業界提供絕佳靈感與標竿。

建設局表示,台中市推動美樂地計畫建置完善的友善共融綠環境,屢獲各界肯定,近日更登上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報導,彰顯宜居城市的非凡實力。根據刊登於《自然城市》(Nature Cities)期刊的研究,台中市在全球逾萬座50萬人口以上城市中,步行便利性名列前50強,並榮獲亞洲第4,超越日本東京,再次展現國際級的城市競爭力。

建設局強調,未來將持續透過「台中好園維護金獎」,引導維護廠商朝向更高品質、環境永續與智慧化管理發展,讓公園綠地不僅是城市的綠肺,更是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場域。透過專業評鑑與獎勵機制,鼓勵更多維護單位投入環境維護工作,攜手打造「台中美樂地」,共同營造更宜居的城市綠園地!

建設局補充,精彩的「台中好園維護金獎」影片請上台中市政府建設局YouTube (
 https://youtu.be/61QfnG3vYME)頻道,各獎項獲獎資訊請上建設大台中臉書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1BaKp4BwJD/?mibextid=wwXIfr ) 並請追蹤掌握第一資訊。

今日頒獎典禮,市議員劉士州、東海大學景觀學系教授李麗雪、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教授李英弘、西屯區長鄭錫禧、外埔區長葉聯慶、霧峰區長張慶庸、台中市景觀工程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周政弘、台中市種苗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蔡素珍皆親自出席,另外立委廖偉翔、市議員林霈涵、黃馨慧、市府都市發展局、水利局、地政局、交通局、新聞局、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各區公所也派代表到場關心。



花蓮慈濟醫院

 

花蓮慈濟醫院      https://hlm.tzuchi.com.tw/home/


2025全球最佳醫院 花蓮慈濟醫院臺灣第12名東部唯一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227 15:30:30)


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與全球數據公司「Statista」日前公布「World's Best Hospitals 2025」全球前250強醫院,並發表各國當地醫院排名。花蓮慈濟醫院在臺灣排行前35家醫院中,今年晉升到第12名,是六都之外排名最高的醫學中心。

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與全球數據公司「Statista」日前公布「World's Best Hospitals 2025」全球前250強醫院,並發表各國當地醫院排名。

花蓮慈濟醫院在臺灣排行前35家醫院中,連年進步,今年晉升到第12名,是六都之外排名最高的醫學中心。

花蓮慈濟醫院成立至今已39年,以「人本醫療,尊重生命」為宗旨,守護東臺灣的健康與生命,並持續為臺灣醫界培育人才、提升醫療品質。即使在2024年經歷強烈颱風與地震,導致路斷花蓮成為交通孤島,全院團隊仍不畏天災,心繫東部鄉親健康,展現專業與韌性,不僅高分通過醫學中心評鑑,更獲得全球各界的肯定,已連續3年在「World's Best Hospitals」名列臺灣前35強。

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表示,這項國際評比不僅證明了花蓮慈院醫療團隊的專業實力,也展現對於病人照護、醫療品質及創新服務上的持續努力,未來將持續導入更多樣化的智慧醫療與落實人文關懷,為病人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並以精準醫療與整合照護,造福東部地區民眾。他非常感恩全院同仁的付出與努力。

花蓮慈院不只是慈濟醫療體系的第1家醫院,儘管位於臺灣東部,仍積極在人才培育、品質提升,以及創新研發上努力,更在證嚴上人與董事會的支持、精舍師父與全球慈濟人的護持,引進各項先進的醫療技術與設備,20年來一直是鎮守臺灣東部地區的唯一醫學中心,讓鄉親以及到花蓮旅遊的民眾,甚至海外的病人,都可以獲得與六都醫學中心一樣的醫療照護品質。

近幾年來,在創新研發上成績亮眼,林欣榮院長指出,護理部與AI中心團隊為糖尿病友開發「智能輔助護理與糖共舞」的服務,以AI智能彙整護病之間的各個細節環環相扣,不但為護理師賦能,更讓病人獲得全人照護,在去年獲得生策會第27屆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最高榮譽金獎,另泌尿部團隊以「快樂的膀胱、健康的腎臟-為慢性脊髓損傷者量身打造安全泌尿道」獲「醫療院所類-醫院特色醫療組」銅獎。

此外,花蓮慈院以打造無圍牆醫院為目標,且因長年致力於翻轉偏鄉醫療,分別在智慧醫療類、實證醫學類及主題類獲得醫策會第25屆NHQA國家醫療品質獎1金2銅等18個獎項,且一次通過智慧醫療類門診服務、住院(含加護病房)服務、行政管理服務、檢驗/檢服務查、急診照護、手術照護等6大領域12項標章,獲頒「智慧醫院全機構標章」殊榮。

林欣榮院長說,花蓮慈院以人文醫療為主軸,看見病人真正的需求,這些年來,在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支持下,與花東16家醫院合作,為東臺灣健康平權而努力,提升鄉親平均餘命與福祉。

同時,除了以精準到細胞、分子的醫療,推動再生醫學與細胞治療幫助病人,去年中西醫團隊更結合基因檢測及精準中醫藥,為難罕病不治之症的病人重燃希望。

依照美國新聞周刊公布資料顯示,「World's Best Hospitals 2025」評選標準是由來自全球30個國家地區約8萬5千位專家(醫師、醫院管理/行政階層及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的線上調查,患者體驗數據、醫院品質指標和關於醫院是否使用患者報告結果測量(PROM) 的調查。

這項評比反映了對醫療關鍵績效指標的重視,並增加對醫院品質指標的權重;提供給民眾就醫參考。



2025-02-26

113年度公共建築物無障礙生活環境業務督導考核

 

臺北市0226臺北市連獲4年公共建築物無障礙生活環境評比特優 成績居六都之冠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近年推動公共建築物無障礙生活環境業務督導評比,臺北市第4度蟬聯特優第一名獎項。昨(25)日建管處虞積學處長於市政會議獻獎,蔣萬安市長肯定建管處同仁的辛苦付出,連續4年獲得特優第一名,展現出臺北市在推動無障礙生活環境優化的努力及成效。

虞積學表示,現今社會邁向超高齡社會已是不可避免之趨勢,如何配合此一現象,加強社會的軟硬體設施,使生活機能趨向通用化、無障礙化,是須要積極面對並解決之課題。

建管處為推動無障礙業務,針對勘檢人員及審查人員辦理至少三個小時之實務講習,於113年培訓超過50名專業建築從業人員以共同執行本市公共建築物的無障礙設施勘檢達500件,並改善200餘處場所之無障礙室內外通路、出入口、昇降設備、樓梯及廁所盥洗室等,以符合各項無障礙設施標準,以利行動不便的市民朋友自主通行及使用各場所的無障礙設施,顯見臺北市無障礙生活環境改善有成。

從改善無障礙設施以符合法令標準,到提升路面防滑及設置沿街開放空間及騎樓整平,讓我們的市容更加人性化,使每一位市民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溫度。


113年度公共建築物無障礙生活環境業務督導考核 竹縣獲非六都第一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224 10:45:38) 


113年度公共建築物無障礙生活環境業務督導考核 竹縣獲非六都第一

為友善長者、輪椅族及推嬰兒車家長通行,新竹縣政府分期、分區改善縣轄公共建築物的無障礙環境。由內政部辦理的113年度公共建築物無障礙生活環境業務督導考核,新竹縣榮獲「特優」、非六都第一名的佳績,其中佔七成評分比重的「實地現場考核」獲得滿分肯定,成績亮眼!

工務處表示,竹縣從97年起推動新竹縣公共建築物無障礙環境分類、分期、分區改善執行計畫,並成立公共建築物行動不便者使用設施改善及審查諮詢小組協助。

113年度公共建築物無障礙生活環境業務督導考核,縣府分別提報了48新建及50件既有建築物,中央在此書面業務考核給予90.5分的佳評,其中新建的新竹縣竹東鎮中山國民小學,及既有建築物財團法人工業術研究院、平安護理之家及禾馨護理之家分別被抽中實地考評。

工務處指出,實地抽查項目包含無障礙通路、樓梯、昇降設備、廁所盥洗室、浴室、輪椅觀眾席位、停車空間、無障礙標誌以及騎樓整平情形等,新竹縣表現優異,獲得100分的好成績。

除了新建及既有建物,113年度公共建築物無障礙生活環境業務督導考核還針對騎樓整平進行評比。縣府112年向內政部國土署爭取提升道路品質-推動騎樓整平計畫,完成竹東鎮東寧路三段101號轉至興農街2之6號及長春路一段262號至228號及長春路一段263號至191號等路段,在113年評比中,以便利進出、視覺引導、必要警示措施等亮點,也拿到滿分的肯定。

縣長楊文科關注身心障礙者通行便利,肯定縣府團隊的努力,期待新的一年再接再厲,打造竹縣成為竹縣宜居幸福城!


113年度公共建築物無障礙生活環境業務督導考核 竹縣獲非六都第一


113年度公共建築物無障礙生活環境業務督導考核 竹縣獲非六都第一


113年度公共建築物無障礙生活環境業務督導考核 竹縣獲非六都第一


113年度公共建築物無障礙生活環境業務督導考核 竹縣獲非六都第一



2025-02-25

【新竹市】光復路行人友善升級計畫

 

竹市園道五地下停車場啟用!邱臣遠代理市長:滿足市民停車需求 同步串聯人行空間與城市綠廊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225 17:07:06)  新竹市政府致力提供市民朋友優質停車空間,全面檢視並積極辦理園道五地下停車場工程,亦廣納周邊里長及里民意見,在各界的努力與期盼下,園道五地下停車場今(25)日正式啟用。

代理市長邱臣遠出席啟用典禮表示,園道五地下停車場鄰近新源市場、清大商圈、住宅區及馬偕醫院新竹分院,屬於中高密度商業活絡區,啟用後將滿足民眾迫切的停車需求,市府更重整停車場上方地面綠帶空間,讓步行與休憩環境更友善,亦規劃地面層路邊專屬機車格供民眾使用,讓市民朋友有更優質的停車體驗。

邱代理市長表示,市府於112年提出「光復路行人友善升級計畫」三部曲,首部曲「光復路綠門戶」於112年9月23日啟用,攜手清華大學改造新竹市門戶「光復路」,打開圍牆與社區共享開放空間。

二部曲「園道五綠廊與步行環境改善計畫」,以及園道五地下停車場於今日正式啟用,地下停車場與馬偕醫院設置連通道,重新整建水源街、新源街破碎人行道,讓民眾方便往返醫院,就醫更加便利。

三部曲「光復路路口安全提升計畫」完成光復路/水源街、建中路、光復高中、建新路、建功路及清華大學北校門等6處路口號誌纜線下地及行人安全改善計畫,包括增設庇護島、行穿線退縮、加強路口照明、調整公車停靠區、簡化動線減少人車衝突等措施。

透過工程改善舊城區至清交大學城一帶交通繁忙區域,逐步串聯行人友善環境。

邱代理市長說,考量停車場工期及實用性,市長高虹安上任後重新檢討景觀設計,包括回填土方高程、植栽數量及位置、景觀設施,以簡易綠化及安全性為原則,取消下沉廣場、灌木、短向步道、座椅、部分景觀照明,保留草皮喬木、四周人行道及排水溝、基本照明、四周道路AC重鋪、公車亭等設施,並增設雨遮、排水管,以恢復原大草皮方向為目標,節省經費近1300萬元,並納入新源市場側人行道、水溝的整建與周邊柏油重鋪,提升停車場周邊整體環境,同時市府在啟用前也主動委託第三方公正單位進行結構安全鑑定,經鑑定安全無虞,讓民眾停車更加安心。

邱代理市長指出,為提供民眾無障礙、便利的通行空間,在新竹市議會的建議下,市府與馬偕醫院取得共識於水源街下方增設地下連通道,經費約688萬元,此工程施工期遭遇多重管線障礙困難,包含台電、自來水、瓦斯及中華電信等管線,市府當時積極與管線單位協調,排除管線問題,並於112年9月23日開放水源街通車,完工後已串聯停車場與馬偕醫院地下空間,讓民眾不必風吹日灑雨淋,方便停車後就醫。

交通處表示,園道五地下停車場工程總經費3.6億元,中央補助2.8億元,規劃地下2層,汽車位246格,包含6格行動不便專用車位、12格孕婦及育有6歲以下兒童專用車位8格,以及24格電動車位專用席,更引入車牌辨識、車位在席顯示、多功能繳費等智慧化的停車管理系統。

交通處補充,園道五地下停車場為全市公有停車場充電樁設置比例最高,佔總車格數量10%,超過一般公有路外停車場充電樁比例為總車格之2%,考量周邊環境及民眾使用需求,共設置24格電動車位。

此外,地下停車場可直接連通馬偕醫院,上方公園更可延伸連結至藝文高地與汀甫圳,成為串聯人與綠空間的重要廊道,提供民眾停車、就醫、觀光及休憩的友善環境。


新竹市園道五地下停車場啟用,邱臣遠代理市長(右4)與來賓們共同剪綵。


邱臣遠代理市長致詞,園道五地下停車場啟用後將滿足市民停車需求。


邱臣遠代理市長與來賓們大合影。


邱臣遠代理市長視察停車場充電樁。


園道五地下停車場為全市公有停車場充電樁設置比例最高。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中臺科技大學】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學門網>人文社會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 http://usr.moe.gov.tw


中臺科技大學  http://www.ctust.edu.tw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225 17:40:40)  以文化傳承與產業創新為核心,中臺科技大學「咖啡智慧革命:國姓咖啡產業創新加值與社區永續」USR計畫團隊近日(114/2/21)前往南投縣國姓鄉長流社區發展協會,由食品科技系劉伯康主任帶領趙士慶副主任、永續發展及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王幸華執行長及呂柏昀助理,與長流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副理事長及幹部共商未來三年合作方向,涵蓋客家飲食文化傳承、地方文史保存、創意烘焙課程與特色農產發展,期望透過產學合作賦能地方,促進國姓文化與經濟共榮。


長流社區發展協會團隊與中臺科大USR計畫團隊共同規劃社區鏈結

長流社區長期推動共餐與健康促進課程,為在地居民提供完善的營養與健康飲食資訊。自六月起,中臺科大將正式進駐,每週五舉辦食農教育與客家飲食創新課程,涵蓋國姓咖啡產業解析、健康烘焙技術、擂茶文化與飲食記憶探討,讓社區居民深入了解地方食材價值,並透過實作提升飲食自主意識。

此外,團隊將輔導學生參與烘焙研發,以傳統客家鹹擂茶與創意烘焙相結合,開發符合現代飲食趨勢的創新產品,並規劃參加食品創新競賽,推廣國姓鄉獨特飲食文化。團隊也將與食品專家共同研究擂茶的乾燥加工模式,探討發展方便沖泡食品的可能性,讓這款傳統飲品更符合現代消費者的需求,進一步拓展市場潛力。


中臺科大USR計畫團隊即興品評測試咖啡風味

地方文化保存與文史調查為本計畫重要核心,團隊規劃邀請社區耆老進行口述歷史訪談,記錄國姓鄉發展脈絡與飲食文化,並以「食記」模式出版繪本,呈現國姓咖啡與客家飲食的歷史脈絡。這不僅有助於地方文化傳承,也讓更多年輕世代透過故事理解國姓鄉的飲食特色。在實地考察社區烘焙設備後,團隊發現舊運動中心具備創意烘焙課程的潛力,未來將協助社區規劃空間,並邀請烘焙專家進駐,發展與國姓咖啡、客家文化結合的特色產品,打造地方品牌競爭力。


南投縣國姓鄉長流社區-客家擂茶製作流程

國姓鄉咖啡以優質風味聞名,團隊拜訪當地知名品牌佳芳咖啡,了解咖啡豆品評與烘焙技術,並選定SL34水洗豆作為未來推廣代表。透過實地品評,團隊體驗咖啡風味解析,深化對咖啡產業鏈的認識。未來計畫將結合科學品評、風味分析與市場推廣,協助在地咖啡農發展更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讓國姓咖啡不只是地方特色,更能躍升為精品咖啡市場亮點。

未來三年,中臺科大將持續深耕國姓鄉,透過教育、創新與社區參與,推動地方創生,實踐「SDG 9工業、創新及基礎建設」與「SDG 11永續城鄉和社會」,讓國姓咖啡與客家飲食文化在地發光,創造地方新價值,並邁向國際舞台!


佳芳咖啡店長使用小型烘豆機進行咖啡豆測試 分享田間管理的重要步驟之一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215 18:07:04)  近年來,全球咖啡市場蓬勃發展,而南投縣國姓鄉更以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咖啡文化,成為精品咖啡的重要產區。然而,面對氣候變遷、產業競爭及資源永續等挑戰,如何結合創新技術與在地智慧,推動咖啡產業升級,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

中臺科技大學獲教育部第四期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補助,啟動「咖啡智慧革命:國姓咖啡產業創新加值與社區永續計畫」,由食品科技系劉伯康主任主持,攜手趙士慶副主任與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李國興主任,鏈結在地青農共同推動智慧農業、品牌整合與技術創新,目標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在地咖啡產業。


中臺科大USR團隊與向陽咖啡業者合影

為深化產學合作並落實USR計畫「在地連結」與「人才培育」的核心,計畫團隊於農曆年前拜訪佳芳咖啡與雅谷咖啡,近日(114/2/14)積極再訪林園咖啡、妮珂森咖啡、行者咖啡及向陽咖啡等六大業者,透過雙向交流,深化技術合作、品牌整合與市場行銷策略,為國姓咖啡注入新動能,提升產業競爭力。中臺科大食科系劉伯康主任指出,此次拜訪的六家業者皆由年輕青農經營,展現國姓咖啡產業的多元模式,涵蓋自產自銷、文青咖啡館、休閒旅遊結合創新研發等,發展潛力十足。

其中,佳芳咖啡經營者詹清喨表示,近年業者從鐵比卡轉向藝妓、SL34等精品品種過程,並強調咖啡風味取決於豆種特性,而非單純的烘焙程度。他期待透過大學端的技術協助,推動ITCE品鑑機制,精準對應市場需求,提升國姓咖啡競爭力。

雅谷咖啡邱偉倫則以創新與永續發展為核心,強調資源循環的重要性,積極探索咖啡果肉再利用,研發果肉釀酒產品,並與計畫團隊合作,推出結合咖啡果肉與烘焙技術的創意課程與商品,提升資源循環效益。該作法不僅體現循環經濟,更呼應「SDG 12負責任消費與生產」。

他希望藉此平台讓中臺科大年輕烘焙人才進入社區,教授高齡族群製作相關產品,促進地方經濟與長者參與社區活動,進而展現「SDG 4優質教育」之成果。


妮珂森咖啡負責人與中臺科大USR計畫團隊共同規劃合作平台吸引青年進入社區投入地方創生

培育青年人才是產業永續的關鍵,中臺科大規劃開設「智慧食品製造與綠色管理學程」,整合智慧生產、特色製造、綠色管理、飲食文化與行銷,並與雅谷咖啡合辦產業體驗營,讓學生親身參與咖啡採摘、挑豆、烘焙等全流程實作,深入了解國姓咖啡產業鏈,並藉此激發更多學子投身咖啡產業。

曾赴澳洲學習咖啡技術的妮珂森咖啡負責人姚小姐更表示,希望透過這次計畫,吸引更多青年投入地方創生,共同為國姓咖啡打造獨特品牌。

此外,計畫更聚焦咖啡果肉廢棄物的再利用,導入環保堆肥與食品加值應用技術,減少資源浪費並創造額外經濟價值。中臺科大環安系李國興主任指出,導入堆肥技術可減少有機廢棄物,降低環境負荷,進而促進「SDG 13氣候行動」。

而國姓咖啡品牌應進一步整合,透過大型展覽(如中部茶博會)提升市場曝光度,並結合消費者體驗式行銷,讓國姓咖啡的獨特風味深入消費者心中。


行者咖啡業者與中臺科大USR計畫團隊討論如何提升國姓咖啡競爭力

咖啡智慧革命計畫不僅聚焦技術創新,更重視在地年輕人才培育。未來,中臺科大將持續攜手國姓鄉業者,以科技創新、品牌行銷、產業鏈結與學生實作為核心策略,培育在地人才,善盡大學社會責任,推動國姓咖啡邁向智慧農業與永續發展,打造台灣精品咖啡國際品牌,並為SDGs永續目標的實現貢獻心力。



建構台中大坑食在綠農食在當地食在安心及食在樂齡計畫

中臺科技大學 種子




走吧台中三十張犁的圳路輕旅行

中臺科技大學 種子








【新北市】淡水人本交通與生活街道規劃設計公民參與工作

 

淡水捷運站周邊街區改造 淡江大學聚焦人本交通發展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225 16:33:56)  行人安全是近年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行人安全意識」受到大眾所重視。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應新北市政府交通局委託,協助進行初步的「人本交通」規劃構想,日前舉辦「淡水人本交通與生活街道規劃設計公民參與工作坊」,邀集包括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系胡守任系主任、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師生,及關心相關議題的居民共同參與,就相關議題進行討論,並提供建議。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舉辦「淡水人本交通與生活街道規劃設計公民參與工作坊」邀請專家學者、在地居民共同參與,討論人本交通議題。(圖/淡江大學提供)

工作坊由運管系系主任陳俊穎主持,新北市交通局林麗珠副局長致詞時表示「這是一個開始,希望逐漸推動變得更好。」她進一步說明,新北市交通局已推動與執行多條的人本交通規劃,在淡水區部分,透過全民投票選出淡江大學旁的水源街二段、淡水捷運站前中正東路與英專路、學府路之間長型區域的街區作為示範計畫,「未來希望人本交通的工作可以逐漸成為這座城市的基本架構。」

鍾智林副教授則對社區人本交通初步計畫進行說明,他分享目前臺灣一般的人本交通議題與實施經驗,也提供日本與荷蘭的人本交通策略實施經驗,最後提出針對英專路與學府路之間的不同尺度與功能的道路與街巷的多種方案,以鼓勵居民表達意見。

淡江大學USR「淡水好生活計畫」主持人建築系黃瑞茂教授表示,長期關注淡水區生活的種種面向,也跟淡水地區的里辦公室合作,「我們是以里辦公室作為社會基礎設施的觀點,整合在里辦公室所進行的高齡者照顧與學童課後照顧等,再延伸經營里辦公室所在的社區巷弄,營造友善步道。」他強調,這是需要跨域合作的工作,也是淡江大學USR計畫的特色。

會中發言踴躍,幸福里李佳倩里長認為,「關注人本交通是趨勢,但是執行需要慢慢來,目前街區老舊停車空間嚴重不足,需要有替代方案」,建議學府路的騎樓可以優先處理;學府里林文成里長表示,解決淡水街區的整體交通問題是人本交通工作的前提,「希望市政府可以針對目前的交通問題有更細緻的處理措施與配套計畫」。

居民潘先生則提醒,居民以機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的習慣與普遍性,建議針對居民、生活者與觀光夜市的使用者進行進一步討論。

淡水社區大學范情副主任表示,「我們最近3年的公民論壇積極推動人本交通議題,人本交通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落實。」她認為,當下淡水人口增加,建議未來的交通規劃能協助居民「住下來」。

參與討論的建築系賴怡成副教授提到,「人本交通的規劃需要依據既有的都市土地使用現況進行討論,不同功能的道路有不同的定位,交通習慣改變需要時間來引導。」研究高齡者的建築系李美慧助理教授,則分享日本所重視的人行交通環境的營造,是經歷許多努力才有所成就。

仍在淡水生活的運管系退休教師范俊海特別提醒生活中的多種選擇,交通模式是機車或是人行,英專路要怎麼發展,都是需要居民好好選擇,然後去落實。



2025-02-24

【新竹市】天公壇公園(2025)

 

竹市天公壇公園啟用!邱臣遠代理市長:挹注1.3億元整建客雅溪大公園 落實高虹安市長「宜居永續」城市願景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224 13:55:34)  新竹市政府於今(24)日舉行天公壇公園啟用典禮,順利完成客雅溪大公園的最後一塊拼圖,並串聯起客雅溪沿岸的多處公園,打造出大範圍的環狀步道及休憩空間。

代理市長邱臣遠表示,隨著客雅溪大公園整體改建完工,綠帶面積得以擴增,以相同之元素建構客雅溪大公園之區域,融入獨特特色,營造各具風格的休憩空間,並整合各項設施及兒童遊戲區,落實市長高虹安「宜居永續」的城市生活環境。

邱代理市長指出,客雅溪大公園為客雅溪沿岸,由西雅、埔頂、天公壇、台溪、台溪親子公園等五座公園以步道系統進行串聯,市府積極向水利署爭取經費,已投入總經費1億3千萬元改善,依循「全國水環境」精神,導入環境友善措施。

此案辦理生態檢核、改善珍貴老樹棲地、縮小施工擾動範圍,同時增加透水面積、新植台灣原生種及誘蝶誘鳥植栽等,並考量民眾使用需求進行環境改善,兼顧生態發展,營造人與生態共生的休憩環境。

邱代理市長說明,西雅公園進行整理,建設帶狀步道並修繕現有設施,增設景觀木棚架;台溪親子公園清整喬木,打造體育健身區及遊戲區;台溪公園清除危及鐵路及地下道的黑板樹,並補植原生種喬木,修建無障礙人行道,銜接既有路口空間;頂埔公園增設入口意象設計;天公壇公園則增建水岸平台,營造親水空間,並打造景觀土丘,擴大草皮區域規劃。

邱代理市長提到,天公壇作為重要信仰中心之一,一直以來秉持「取之於社會,回饋於社會」的精神,積極投入各項社會公益事業,也感謝天公壇與市府的長期合作,今天的客雅溪大公園啟用典禮,象徵新竹市邁向「宜居永續」城市嶄新的里程碑,市府將持續推動建構公園綠地,相信市民朋友能更加安居樂業,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工務處表示,客雅溪大公園將各公園的活動空間與步道結合,並打造環狀步道,營造舒適且易行的步道系統。公園內部的活動與休憩空間也進行重整,包括調整遊樂設施、體健設施以及增設景觀棚架,改善休閒環境品質。

為強化水資源的再利用,公園增加雨水入滲面積,並根據日照條件種植適合的原生植物,以作為生物棲息地。未來,市府將以客雅溪大公園為示範場域,根據各生活圈的需求持續推動類似計畫,並不斷改善區域內的公園綠地,打造更宜居、永續並兼具特色與舒適感的休憩環境。


大合照


公園巡禮暨現場說明


貴賓合影


貴賓合影


周書賢建築師工程簡報



【新竹市】虎林國小通學廊道工程(2025)

 

竹市虎林國小通學步道完工!邱臣遠代理市長:點亮孩子安心上學路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224 13:54:57)  新竹市政府落實市長高虹安所提出的「新竹好學、安心通學」教育願景,積極向中央爭取經費,其中虎林國小「通學步道」工程,已於今年1月順利完工。

代理市長邱臣遠今(24)日前往視察長約332公尺的通學步道嶄新啟用,期許未來持續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實於日常生活環境,讓孩子的上學路更加安全。

邱代理市長表示,市府重視學童的通學安全,虎林國小位於連通西濱公路與延平路上,車流量高峰時段與學童上、放學時段重疊,因此打造一條安全的通學步道更顯重要。原通學步道因黑板樹根隆起造成鋪面凹凸不平,加上瓦斯管線矗立步道轉角,恐有安全疑慮,市府爭取交通部公路局核定工程及規劃設計經費1,080萬元,並加碼補助圍牆整修、植栽整合等經費75萬元,共挹注1,155萬元,讓虎林國小的通學步道煥然一新,營造人本安全通學環境。

教育處表示,虎林國小通學步道工程是從校園上、放學動線、可利用空間及周邊通行安全等方面通盤檢討,彙整交通處、工務處及學校等多方專業意見及需求後,再透過校園圍牆解構、建置人行道、增加照明、規劃家長接送區、管線設施整合等工程方式進行改善,由各單位攜手打造而成。市府將持續推動通學步道改善,秉持「以人為本」的精神改善通學環境,讓校園周邊的道路更加人性化,一起為孩子的安全上學路努力。

虎林國小校長林啓誠表示,學校周邊鄰近延平路及80巷的人行道,之前因黑板樹根隆起造成鋪面凹凸不平,導致學生上學時有危險疑慮,有時甚至只能走在馬路上與車爭道,險象環生。

感謝交通部公路局、市府、市議會、里長與社會賢達,對於學童安全的支持,此次工程進行步道鋪面的改善,將現有機車、汽車接送區進行整合,並調整現有瓦斯管線、微笑單車站點的設置,以提供學童更安全的步行空間,打造學生安心、家長放心、社區窩心的「三心步道」。

教育處表示,虎林國小通學步道工程提升學童上學的環境品質、安全與無障礙空間,不僅可以減少噪音、防制空氣污染,也可以培養孩子的健康運動習慣,讓孩子快快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市府會持續努力積極向中央爭取經費,推動校園周邊交通安全環境改善,確保更多學校的孩子能享有安全、便利的通學環境。


邱臣遠代理市長今日前往視察虎林國小通學步道,與師生們合影。


邱臣遠代理市長今日前往視察虎林國小通學步道,與師生們合影。


邱臣遠代理市長致詞,市府將持續建構以人為本通行環境,讓孩子們的上學路更加安全。


邱臣遠代理市長視察虎林


邱臣遠代理市長與虎林國小棒球隊擊掌。




【新竹縣】竹北豐田國小通學廊道工程(2025)

 

校園友善人本環境 豐田國小通學路徑大改造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224 10:04:37)  新竹縣政府重視學校師生通學安全,持續改善校園周邊通學步道,竹北豐田國小爭取公路局「校園周邊暨行車安全道路改善計畫」,獲中央補助528萬餘元,縣府自籌116萬餘元,改善工程今(23日)動工,預計將於6月完工、共施工120個日曆天,打造友善人本的通學廊道。

縣長楊文科表示,為提供行人、學生更安全的通行步道,新竹縣政府與各鄉鎮市公所、單位,共同向中央爭取「校園周邊暨行車安全道路改善計畫」19案,工程已陸續完工。縣府將持續爭取國土署及公路局114年度「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期望能改善現有道路,提供學生更寬敞、安全的通學道路。

教育局長楊郡慈說,此次改善工程計畫範圍總長度約119公尺,將改善豐田國小正門前中正西路上的人行空間及道路區域,以校園圍牆退縮及利用水溝頂板空間方式設置人行道,通行實體寬度至少1.5公尺,並於校門前後路段辦理車道調整,於校門口前規劃家長接送空間,提供學童及家長一個安全的通學環境。

教育局補充說明,改善工程將重新擘劃合宜的通學動線,除提供學校師生安全友善的步行空間,更與周邊鄰里環境結合兼具美感。期望工程如質如期完成,提供學生友善安全且具美感的通學廊道,也讓周邊社區民眾有更優質的鄰里環境。


校門改善後模擬圖


校門對向改善後模擬圖


2025-02-22

【嘉義市】道路交通安全〔相關訊息輯要〕 

 

大雅路一段與北園國中小通學步道工程將完工! 打造東區門戶迎賓大道、安心通學人本環境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222 18:07:46)  嘉義市長黃敏惠日前率市府團隊視察重大市政工程-「大雅路一段人行道改善」、「北園國小及北園國中通學步道」2項工程,聽取施工團隊工程進度說明及簡報,並邀集里長與會,聆聽居民反饋。

黃敏惠市長感謝施工團隊的辛勞,解決大雅路一段長期困擾民眾之路樹竄根造成人行道破損不平影響通行安全問題,營造嘉義市東區門戶迎賓大道;建置串聯北園國中小兩校的步行環境,透過校園周邊植栽綠美化重塑景觀,以完善的人行空間「再造」景觀及人本環境,保護民眾及學生上下學安全。

黃敏惠市長表示,大雅路一段過去種植逾120棵黑板樹,樹齡達30年,近年因樹木嚴重竄根造成人行道及水溝損壞,腐朽黑板樹亦曾發生倒塌意外,所幸沒有傷及民眾。市府為解決民眾長期安全危害問題,於110年向國土管理署提案獲核定總經費5,000萬元,經與民眾充份溝通後,移除黑板樹改植烏心石及魚木等可淨化空氣兼具景觀之優良樹種,改善人行道鋪面、建置無障礙人本空間。此外,劃設路外停車格,沿路段增設可與環市自行車道串連的1.5米自行車道,並建置便利的公共運輸路線,跨局處合作提升軟硬體建設,營造嘉義市東區門戶迎賓大道。

黃敏惠市長也說明,大雅路一段在人行道整體改善後,獲鄰里居民正面回饋,目前仍在施工中、串聯北園國中小的通學步道也獲師生及家長的肯定。北園國小及北園國中原本並無通學步道,為提升學生通學安全,市府經與二校校方協調後,將校園既有圍牆退縮,聽取學校對於學童安全的實際需求,推動友善校園通學環境。工程內容包含新設家長接送區、電力桿(纜)線下地工程,同時整合路口人行道外推及交通處行穿線退縮、調整車道寬度配置、採雙色溫路燈來提高行車安全,工程一併為北園國中形塑新校名牌,並將花磚特色融入圍牆,結合校園意象打造如稻浪形圍籬,兼顧景觀形塑與安全,打造「學童安心、家長放心及民眾散心」的優質環境。
黃敏惠市長表示,大雅路一段人行道與北園國中小通學步道建設不易,感謝眾人共同努力,議員、里長及當地居民的全力支持,為城市再造平坦好行,友善全齡,具人本理念的人行空間。

工務處說明,大雅路一段雙側改善總長度為2,380公尺,工程改善既有人行道鋪面及無障礙設施改善,增設1.5公尺自行車道,並於民權東路及文雅街口增設左轉專用車道,全段二側新增停車帶。

兩處人行道皆兼具永續理念,大雅路一段工程與林業試驗所嘉義研究中心及嘉義大學植物醫學系團隊合作,連續3年進行樹木健檢後,逐步移除有安全隱患的黑板樹;北園國中小通學步道工程則與林業試驗所嘉義研究中心合作,採用台灣杉邊皮材作為步道間隙地鋪面,於北社尾路166巷採雙階式人行道設計,保留既有樹根生長空間。汲取外地考察經驗,將路燈基座下地,美化燈桿,也避免路面突起、友善行人。此外,兩處工程的人行道鋪面皆採用透水性鋪面及植栽改善優化,提升城市涼感及防洪韌性。

工務處提到,大雅路一段人行道改善工程將於3月中旬前完工;北園國小及北園國中通學步道工程總經費達3600萬元,工程範圍含括北園街、北社尾路、北社尾166巷及雙園街,全長約550公尺,新設步道寬度為1.5公尺~3公尺,目前整體工程進度已達83%以上,預計於114年4月完工。


北園國中重新形塑校名牌,並將花磚特色融入圍牆


Friendly Environment Taiwan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


Friendly Environment Taiwan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內政部〕

Friendly Environment Taiwan人本道路資訊網

Friendly Environment Taiwan2023馬路好行評選

Friendly Environment Taiwan2020馬路好行評選

Friendly Environment Taiwan【內政部】無障礙道路考評計畫

 

Friendly Environment Taiwan國家道路交通安全綱要計畫

Friendly Environment Taiwan中央道路交通安全會報

Friendly Environment Taiwan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督導委員會

Friendly Environment Taiwan行人優先交通安全行動綱領

 

Friendly Environment Taiwan院會議案【行政院】交通部「行人交通安全政策綱領(2023-2027)」報告(112817日)

Friendly Environment Taiwan部會報告【立法院】台灣適合步行嗎?從弱勢角度看公共通行權公聽會(106330日)

Friendly Environment Taiwan院會議案【行政院】交通部「無障礙交通環境推動成果」報告(10457日)



2025-02-21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南臺科技大學】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學門網>人文社會


南臺科技大學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    https://cusr.stust.edu.tw/

南臺科技大學|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    https://sites.google.com/stust.edu.tw/usr-hub/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204 14:35:10)


燈展開幕大合影。

八年傳承 蛇來運轉 南臺與社區攜手打造光影盛宴

南臺科技大學文化底蘊USR團隊今年再度與台南市文化協會攜手,於神農街舉辦第八屆元宵花燈展。以「蛇來運轉、無限光彩」為主題,結合數字「8」的大發與無限意涵,期盼燈展能持續發光發熱。


開幕遊街的情景。

規模空前 參與人數創新高

燈展日前開幕,南臺科王振乾副校長、大台南市文化協會鄭道聰創會會長、成功國中鄭文鵬校長、龍崗國小李啟榮校長與中西區公所蔡佳甫區長都到場力挺。開幕當天除遊街外,還邀請去年夏季音樂會的五條港原創流行音樂得獎者,回歸表演。此外為了讓民眾認識燈展的各燈區,巧妙的搭配第八年的數字8,以「尋找○○」為主題的遊戲,配合燈區的介紹設計成八關的闖關開幕遊戲,也意味神農街元宵燈展從狗年開辦持續至蛇年邁入第八年,最後大家將八關所獲得的碎片拼組而成一顆巨大的麻將「發」字,也藉由發字預祝蛇年神農街燈展發發發

本屆燈展規模空前,共吸引200位學生參與,並與多所學校、社區共同創作。除了神農街店家與住戶門前的花燈,更在神農街口打造了華麗的迎賓燈區,以及以府城建城300年為主題的成功燈牆。此外,今年更首度將燈展範圍擴展至海安宮,讓更多民眾能一同感受節慶氛圍。


龍崗國小與成功國中應援的遊街團隊。

社區共創 傳承在地文化

南臺科大黃能富校長表示,文化底蘊USR計畫團隊持續八年舉辦燈展,每年媒體好評不斷,已成為神農街的金字招牌。今年燈展再度擴及海安宮,除了南臺科大的彩繪自主課程與國際生外,邀請協進國小與其幼兒園小朋友、喜樹樂齡美術教室,共同創作煤輪美奐的蛇年海安燈會,都是南臺科大社會實踐量能的展現。兩處燈展已經開展,歡迎民眾闔家過年來全國最有年味燈展走春、賞燈、提燈與猜燈謎,重溫兒時暖暖的新年氛圍。歡迎大家來神農街與海安宮欣賞這場璀璨的燈光盛宴。

入口意象揭幕,燈展正式開展。

八關闖關 寓教於樂

為讓民眾更深入了解神農街的歷史文化,主辦單位特別設計了八關闖關遊戲,讓大家在欣賞燈展的同時,也能學習到相關知識。最後,大家共同拼組成一個巨大的「發」字,象徵燈展的圓滿成功。


開幕遊戲最後組合碎片為麻將發字,象徵燈展大發。

歡迎大家來神農街與海安宮欣賞這場璀璨的燈光盛宴。
展出期間: 1/24(五)-3/2(日)
展出地點: 神農街、海安宮
活動官網/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FivePortCulturalCenter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120 09:54:51)


113年度漁光再造USR計畫成果展大合影。

南臺科技大學「漁光再造」USR計畫成果豐碩,日前舉辦成果展,以創新方式重現漁光島的蚵產業文化,並推動海洋環境教育。此次成果展,展現了休閒事業管理系結合院系專長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努力,體現了學校在產業創新及社區服務方面的成果。

計畫聚焦漁光島的產業特色與海洋生態保育,從環境、社會、經濟多方面彰顯大學社會責任的價值。透過廢棄蚵棚搭建傳統蚵架、舉辦蚵農攝影展、開設攀樹與衝浪課程、設計海洋教育闖關遊戲等多元活動,成功將大學的學術能量與在地產業結合,共同為漁光島的永續發展貢獻心力。


團隊教育學童如何分類海洋廢棄物和保護海洋。

USR課程亮點:理論與實務並重

計畫團隊特別規劃USR課程,讓南臺附設幼兒園學童參與攀樹與衝浪課程,在遊戲中學習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此外,透過海洋教育闖關遊戲與海廢DIY手作課程,讓學童從小培養海洋保育意識。


漁光講座。

在地共創,共築永續未來

成果展中舉辦的「漁光講座」,邀請在地業者分享漁光社區發展現況,促進學界與業界的交流,並鼓勵學生提出創新想法。透過與在地居民的互動,深化了計畫的在地連結,也為漁光島的未來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成果展亮點豐富多元,展現了計畫的深度與廣度。透過廢棄蚵棚再利用及蚵農攝影展,成功重現漁光島獨特的蚵產業文化;並透過攀樹、衝浪課程以及海洋教育闖關遊戲,深耕海洋環境教育,讓參與者從小建立海洋保育的觀念。

此外,計畫更積極邀請在地業者分享經驗,鼓勵學生提出創新想法,促成產學合作,共同為漁光島的永續發展貢獻心力。整個計畫緊扣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充分展現了大學社會責任,為地方帶來正向的影響。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107 09:45:35)  南臺科技大學在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計畫)第四期中,再度展現亮眼成績,五件計畫全數通過,並獲得校務發展規劃中長期成效評估經費補助50萬元。這不僅展現了該校多年來深耕在地的成果,更彰顯了學校在社會責任實踐上的積極投入。


南臺科技大學《青銀共創打造在地智慧自在不老力》計畫學生社群成員向民眾分享高齡友善社區概念與具體作法。

深耕在地 多元發展

本期計畫聚焦「在地關懷」、「永續環境」、「文化永續」與「健康促進與食品安全」四大面向,透過產官學合作,共同解決在地問題。其中,「青銀共創打造在地智慧自在不老力」計畫,以科技輔助高齡照護,已成功開發出智慧居家照護系統,並在台南市X區的社區進行試行,透過感測器監測長者的生理數據,並結合AI分析,提供即時健康警示,提升長者的生活品質。

「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則透過文化保存與創新,活化在地經濟。該計畫已成功串聯起台南市安平區與鹽水區的文化資源,並舉辦多場文化交流活動,吸引超過5,000人次參與,成功帶動地方觀光。


南臺科技大學《文化底蕴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打造「神農街博物館」,創造可遊、可玩、可賞、可學、可感的街區博物館。

此外,「左曜山生─創意生活加值計畫2.0」透過文創設計,將左鎮區的化石資源轉化為文創商品,成功提升當地農產品的附加價值,並帶動青年返鄉創業。「跨樂尬陣:南流西起共融藝起來」計畫,則以音樂為媒介,連結西港區的在地文化,成功培育出一支在地樂團,並舉辦多場音樂會,促進社區凝聚力。「藏碳蘊漁:古都漁鄉之綠電創能與數智雙生跨界整合淨零永續行動計畫」計畫,則透過導入太陽能發電系統與智慧養殖技術,協助漁民降低生產成本,並提升產品品質。


南臺科技大學《左曜山生─創意生活加值計畫2.0》計畫學生社群成員帶領民眾藉自製化石教具箱體驗左鎮地區風土文化。

在地深耕 共創雙贏

南臺科大積極與在地企業、政府單位合作,共同推動USR計畫。例如,「青銀共創」計畫與在地醫療院所合作,共同開發智慧健康照護系統;「文化底蘊」計畫與在地文史工作者合作,共同挖掘在地文化資產;「左曜山生」計畫與在地農民合作,共同開發文創商品。透過在地深耕,不僅能加速計畫成果的落地,也能培育更多具備社會責任感的學生。


南臺科技大學《跨樂尬陣:南流西起共融藝起來》計畫團隊以音樂勾勒在地文化共融的力量,帶領年輕世代認識西港這片土地。

學生參與 多元學習

USR計畫不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學生的學習機會。南臺科大鼓勵學生參與USR計畫,透過實作學習,將課堂所學應用於實際情境,提升學生的實務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其成為具有社會關懷的公民。


南臺科技大學《藏碳蘊漁:古都漁鄉之綠電創能與數智雙生跨界整合淨零永續行動計畫》計畫團隊帶領學生實地走訪土城仔魚塭為真實議題尋求解方。

校長黃能富表示,該校USR計畫的成功,離不開師生的共同努力,以及與在地社區的緊密合作。未來將持續深耕在地,將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結合,為社會帶來更多的正向影響。我們也期待能與更多夥伴共同努力,為台南地區乃至全國的永續發展貢獻心力。



南臺科技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日前舉辦111學年度「{南臺人佇遮}USR × SDGs學生社群博覽會」,吸引400多位教職員生駐足參加,此次活動由7個USR計畫學生社群團隊自主策劃執行,透過精彩有趣的互動式遊戲與介紹,宣傳社會實踐行動方案及成果、USR議題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邀約更多南臺人加入USR的行列。

近年南臺科大USR計畫積極對接108課綱,以SDG議題發想教案與教具,用大學專業能量協助培育基層教師的實作力與創造力,致力接軌國教端素養導向的創新教學需求,各USR計畫團隊透過與國中小之課程教學協作、共創在地文化校本課程與教具教案、辦理跨領域師資培力工作坊、舉辦在地關懷與素養導向之暑期營隊等,將大學專業知識、技術與資源分享到國高中小等教育階段,促進創新知識的運用與擴散,帶動地方成長動能,此次活動相關的教具教案獲得廣大迴響。

南臺科大USR學生社群博覽會已邁入第三屆,此次學生自發設計的宣傳活動均能鏈結專業與在地實踐,以促進社會共好為目標。「左鎮地方創生」學生社群透過課程製作的教具箱與文創商品,生動地介紹左鎮地區西拉雅文化;「識礙就是愛」學生社群透過「藝卡共融」桌遊互動傳達障礙意識;「Sesame寫蝦米」學生社群藉由實作「芝麻油雞」英文食譜小書,宣傳英語跨域課程方案及佳里區芝麻產業文化。

「自造教育社」同學利用酒精墨水染畫實作體驗,推廣自造教育理念及團隊師生歷年共同開發的教具成果;「花現西港」學生社群透過西港區金砂里在地故事問答遊戲傳遞當地產業特色與文化魅力;「通識USR課程課群」同學藉由「猜猜五條港」桌遊介紹五條港文化園區及宣傳兔年彩繪花燈實作先修課程;「高齡囝仔」學生社群則透過展示輔具圖卡、防潮藥品盒及各式防滑物件,讓參與者了解如何協助長輩提升用藥及居家安全意識。

南臺科大USR社群的同學們表示,很高興能與校內師生分享投入社會實踐的經驗和成果,當天參與者的正面回饋與熱情讓同學們大受鼓舞,深刻體會到透過社會實踐提升自身專業能力的成就感,對USR計畫想傳達的價值與信念也更具認同感。

南臺科技大學校長盧燈茂表示,在即將展開的教育部第三期(112-113年)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中,南臺科大將擴大專業實踐力,期待在綠色能源、文化創生、健康促進與永續環境等社會實踐議題上持續前進,串聯跨領域專業與課程資源,培育具有影響力的未來人才,走出有感的大學社會責任之路。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 https://usr.moe.gov.tw

南臺科技大學 https://www.stust.edu.tw


107-108年

文化底蕴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

南臺科技大學 萌芽




青銀共創攜手在地共築智慧高齡友善社區

南臺科技大學 深耕




106年

年度
學校名稱
計畫名稱
計畫類別
議題類別
106
南臺科技大學
萌芽
食安與長照
106
南臺科技大學
種子
在地關懷



2025-02-18

臺南市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成果及未來展望」專案報告

 

南市114年再添2處心衛中心  多元服務守護民眾心理健康

臺南市政府積極推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建置,截至113年底已設立4處,今(114)年將再完成建置安南區心衛中心及麻豆區旗艦型心理衛生中心等2處,擴大心理健康服務網絡。

臺南市長黃偉哲今(11)日於市政會議表示,要讓市民能夠「找得到、用得到」相關資源,未來可持續尋找適當地點設立,亦可擴大心衛中心功能。他也肯定心衛中心在0121震災後立即進駐災區服務,讓災民第一時間能得到協助,特別是春節連假期間,心理諮詢服務和現場物資調度發送及重建工作一樣,都是照常不間斷。

衛生局於市政會議專案報告時指出,預計至114年底,全國將有71處心理衛生中心,約每33萬人口有一處,預計到119年底增加至100處,縮小至每25萬人擁有一處。

臺南市方面,目前已在鹽水、北區、善化、關廟等區設立據點,接下來也將於安南區設置1處,在麻豆區則將設置旗艦型的心理衛生中心,今年上半年即達每33萬人口有一處的全國標準。

衛生局指出,心衛中心提供心理健康促進諮詢、憂鬱症防治、精神疾病個案管理、自殺防治、心理諮商、職能復健及社區心理健康宣導等多元服務,並透過心理健康月、自殺防治推廣、職場心理健康計畫及社區心理輔導等專案,協助不同族群維持心理健康。

此外,今年0121震災發生後,臺南市衛生局迅速於楠西及玉井地區啟動「安心關懷站」,提供受災民眾心理關懷與諮詢服務,截至目前已服務逾1,100人次,針對中重度心理風險者則持續追蹤並提供必要轉介服務,確保市民的心理健康獲得妥善照顧。

展望未來,衛生局將持續擴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服務網絡,推動「心理衛生中心與里長有約」計畫,以「1里1專責人員」模式深入社區,並透過早期篩檢與介入機制,為潛在心理疾病個案提供即時協助,實踐「在地化」心理健康服務模式。


臺南市政府衛生局      https://health.tainan.gov.tw/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成果及未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