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4

臺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


臺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 | Facebook



守護孩子童年 副總統盼凝聚更多力量 持續推動公共遊戲場改造

副總統錄製「臺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公益影片

110年11月13日

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6346

賴清德副總統日前應「臺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之邀,前往新北市泰山辭修公園與孩童們一起拍攝公益影片。副總統肯定特公盟改善孩童遊戲空間的用心與付出,並盼凝聚更多力量,持續推動公共遊戲場的改造。

過去6年以來,特公盟積極推動全臺各地公共遊戲場的改建,至今已協助完成200座共融/特色遊戲場。不過,目前全臺仍有許多公共遊戲場迫切需要改善,特公盟因此邀請副總統拍攝公益影片,呼籲每一位關心孩子未來的民眾一起加入守護孩童遊戲權的行列。

在錄製影片過程中,特公盟理事長林亞玫與秘書長黃思涵也與副總統分享聯盟成立宗旨以及目前成果。副總統回應,特公盟的出現代表社會的進步,也可以說是因為社會已經進步到某種程度,所以出現特公盟。過去,社會並未把重點放在小孩的遊戲空間,但是今天孩子遊戲玩耍的空間已經得到重視,代表社會已經進步。

副總統認為,臺灣生育率下降,建構友善育兒的環境更為重要。戶外遊戲能幫助孩子肢體協調發展,增加免疫力,健全滿足孩童的心靈發展。而在住家鄰近社區的公園遊戲場,是最方便、免費、不分貧富,就能讓每個家庭享有的友善育兒設施。

副總統進一步指出,這幾年,臺灣的公園遊戲場變得不一樣,不再只有單調的遊具,取代的是豐富設計感與多元設施的遊戲空間,而且還變成親子遊樂熱門景點。這些改變的背後就是特公盟,一群關注兒童遊戲權利的家長所組成的非營利組織。

副總統說,一直以來,特公盟靠著一群熱血家長和親友團自發參與,沒有任何資金外援。但未來的路還很長,因此聯盟第一次發起了公益勸募活動,希望凝聚更多力量,持續推動公共遊戲場的改造,幫助更多的孩子。

現在的辭修公園除了有一整片的沙坑,還有鳥巢鞦韆、環狀攀爬網,以及旋轉跳跳樂等適合各年齡層孩童的遊具。副總統在影片拍攝現場除了幫小朋友們推鞦韆,也聆聽他們對於公園的期待。大家更齊聲喊出特公盟的核心精神「玩得夠,才能好好長大!」希望藉由這支影片,增加社會各界對孩童遊戲權的重視,進一步提升臺灣育兒環境的品質。





0



2021-11-01

營造特需族群友善運動環境


多元與共融運動設施「好,還要更好」

110-10-31

為營造特殊需求族群的友善運動環境,教育部體育署自110年起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辦理「營造特需族群友善運動環境」專案,並以「優化運動設施資訊」及「精進場館服務軟實力」為目標,將運動場館所需無障礙運動設施及設備集結成冊,並強化運動場館服務人員特需知能,以營造友善運動環境。


 

  體育署特將107年編製之「無障礙運動設施資訊彙編」再加以深化,廣泛蒐集國內外各類運動場館可進行的身心障礙運動項目(如綜合球場提供地板滾球、坐地排球、盲人門球、輪椅籃球等使用),整理各類身心障礙運動所需的場地設施及設備規格,例如:「聽障運動項目必須仰賴視覺提示,如燈號、旗幟等器材」、「視障游泳項目必需要有點頭棒 (Tapper)、聲音提示等設備」、「輪椅運動場地必需要規劃輪椅移動的淨空間」等,並將資訊集結成冊,提供地方政府運用,讓場館能提供並規劃更友善的運動環境。

 

  為精進運動場館服務軟實力,體育署主辦「110年度運動設施服務人員友善知能線上增能研習」,內容包含「友善運動場館推動理念」、「無障礙運動環境與設施設計」、「體育場館新藍海:身心障礙運動推廣」及「多元族群服務與應對」等與友善運動環境相關之課程,並透過具有互動、體驗性質的教學模式引領各縣市政府運動設施業務人員、運動場館一線服務人員、場館經營者、駐場教練等計280人次參與課程研習,不僅有助於理解運動場館內的多元特性,更提升對特需族群相關知能需求的瞭解,讓場館人員能提供並規劃更友善更多元的運動服務,提升身心。

 

  體育署表示,透過各項公共建設計畫,已協助各地方政府改善無障礙運動環境,目前執行「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充實全民運動環境計畫」,持續輔導地方政府辦理運動場館空間規劃及營運管理時,將特需族群權益納入整體考量,協助改善場館設施設備,秉持尊重與保障特需族群運動參與權利,積極提供安全、平等及便利的運動環境。



運動無礙 體育署編製運動場館友善服務手冊及使用指引

110-01-28


我國身心障礙人口在去(109)年達到 119 萬人口,教育部體育署為落實《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及《國民體育法》第5條精神,保障身心障礙者運動權益,編撰《運動場館工作人員引導身心障礙者之服務手冊》及《運動場館友善設施設置及服務人員使用指引》,作為友善運動環境的推手,讓「友善運動環境」不僅是硬體規範的改善,更是思維意識、知能的提升。

隨著我國運動風氣日漸提升加上逐漸高齡化的社會,因應世界關於運動平權以及特需族群運動之注重,身心障礙者、高齡等特需族群運動的需求,應成為我國運動設施管理專業人員關注的領域,也是極具潛力且有待深度開發的藍海。國內大多運動場館皆遵照政府規範進行規劃設置,然而對特殊需求者來說,並非十分具有可近性與可及性,諸如:「視覺障礙/不便者若無陪同者,遭泳池人員拒絕單獨入場,進入更衣室盥洗時,也無法得知相關設備與器材之相對位置或分辨內容物」、「聽覺障礙/不便者在水中活動時,無法透過聲音訊息即時注意周遭狀況」、「泳池區域出入口為了衛生安全設置洗腳池,但設施邊緣的高低差會導致輪椅使用者無法跨越」等問題,屢見不鮮。

一般社會大眾常有誤解認為無障礙環境的建立僅是為了少數特殊需求族群而設置,事實上,友善運動環境的營造與改善,受益者是所有使用的民眾。體育署委託編撰手冊及指引內容包括「了解運動無障礙環境」、「營造友善場館服務環境」、「公共空間與通用設計」、「好還要更好 - 游泳池篇」、「好還要更好 - 場館篇」以及「好還要更好 - 教室篇」等章節,當中提出各式運動場館中不同障礙類別使用者可能面臨的挑戰,並提供可行之因應方式做為參考,例如「運動輪椅屬於依照身形訂製,總寬度通常大於無障礙廁所之入口,因此門寬建議至少80公分」、「游泳池應製作告示牌提醒泳客該水道有視覺障礙/不便者,避免引起觸碰之誤會」、「飲水機應設有足夠容膝空間,須注意輪椅使用者是否有無法靠近、按不到開關、喝不到水的情況」等,並透過掃描QR Code 觀看相關數位教材,提供地方政府培訓運動場館管理人員時參考使用,讓場館人員能提供並規劃更友善更多元的運動服務,提升民眾到場館運動的意願。

體育署表示,透過各項公共建設計畫,已協助各地方政府改善無障礙運動環境,目前執行「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充實全民運動環境計畫」,持續輔導地方政府辦理運動場館空間規劃及營運管理時,將特需族群權益納入整體考量,協助改善場館設施設備,秉持尊重與保障特需族群運動參與權利,積極提供安全、平等及便利的運動環境。



教育部體育署-營造特需族群友善運動環境資訊



「運動場館友善設施設置及服務人員使用指引」

2021-10-31

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解說手冊(2021)

 


  我國已進入「高齡社會(Aged Society)」,預估114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65歲以上高齡人口將超過總人口20%。根據內政部統計處資料,110年5月底65歲以上高齡者人口數約為386萬人,約佔總人口數16.4%,未來因應高齡者及身心障礙者安養、醫療、外出等行動需求,「無障礙環境」之建構,將是極重要之課題。

  我國現行主要以「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7條第1項及第3項為母法,「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十章「無障礙建築物專章」為重要的子法規定,配合該專章有訂定「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該規範於民國97 年4 月10 日台內營字第0970802190 號令訂定後,歷經97 年12 月19 日、101 年11 月16 日、103 年12 月1 日修正,最近係108 年1 月4 日大幅修正,並自108 年7 月1 日生效及109 年5 月11 日勘誤。

  為配合該規範解說不足處,於108年「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大幅修正發布及109年勘誤後,本所即進行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解說手冊之出版,除參照108年及109年修正發布勘誤規範之圖面及文字說明,另參考美國、英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相關無障礙法令及解說手冊繪製方式編撰,以求呈現方式深入淺出,明瞭易懂。

  本解說手冊主要分為3個章節,第壹篇為法令彙編,說明無虞障礙相關之法令條文;第貳篇為基本理念,說明身心障礙者定義及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沿革;第參篇為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及說明,分成一至十章解說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本解說手冊係以正、反及優良案例的方式進行解說,提供之範圍相當廣,除可協助地方政府簡化建管單位審核建案時的流程,減少施工錯誤所產生建築資源的浪費,可同時提供規劃設計者在進行設計與繪圖時能有正確的參考依據,並降低設計方與施工方於無障礙設計施工圖面的溝通不良,拓展提升社會對於無障礙設計的重視,另此解說手冊也可讓社會各界廣泛利用,提供政府機關建管人員、建築師、室內裝修從業人員、民間相關單位參考,並作為相關科系學生研習無障礙環境課程之參考資料,讓我國邁入高齡社會後的生活環境能夠更安全、安心、便利及友善。另為協助非專業使用者瞭解無障礙規範條文之內容,對於如廁所、樓梯、電梯等較複雜處,增加繪製3D透視圖說進行解說,作為其研習無障礙環境淺顯易懂之參考資料,同時照應專業者及非專業者。

  全域行無礙是無障礙環境最佳的寫照之一,而現今現場環境常是這棟建物行無礙,下棟建物行有礙,仍形成無法通行的現象,為充分改善此問題,從源頭做起,將無障礙理念推廣至各領域方為重要,如何從都市計畫就帶入無障礙設施設計理念,引入社區周遭環境,再對建築物基地環境通盤規劃,甚至室內居所皆含有行無礙理念,才可充分落實無障礙環境,使高齡者或身心障礙者皆可活動自如,營造社會和諧,因此,為使各界更容易瞭解「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內容,本所於110年5月出版「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解說手冊」,期透過豐富的正、反及建議案例相片,充分文字解說說明,透過透視圖方式描述,使各界更可適切的瞭解無障礙環境的優點,及可設計出優良的無障礙環境。







2021-10-19

都會型社區營造


2021-10-19都會型社區營造6年推動36件實驗方案,以社造進行社會改造

因應社會型態轉變,社區營造的思考與策略亦與時俱進。在臺灣約有高達78%以上人口居住於都會區,都會化造成的現象與議題,文化部嚐試以社區營造的角度予以凝視與回應。文化部附屬機關國立新竹生活美學從105年開始推動都會型社區營造,6年來累積了36件實驗型行動方案,提供超過6,000小時的公民服務時數。

為吸納各方建言,特於上周六(1016日)於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辦理都會型社造暨公廈行動方案成果展論壇,邀請專家學者及參與109-110年度公廈行動方案的6個團隊,以「都會型社區營造成效評論與建言」為題進行討論,希望從社區營造、社群營造及社會改造之社造三造,梳理出都會型社區營造的下一個進程。

與會學者包含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李永展、臺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理事長許主冠、聯合大學創意統合設計研究中心主任王本壯、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長卿敏良、前新竹縣文化局局長蔡榮光等,論壇實況紀錄將於都會型社區營造FB粉絲專頁等平台播出。

文化部文化資源司專門委員連丁幼表示,社區營造已逐漸由早期帶動關懷偏鄉議題調整為建立文化公民社會養成之積極性任務,經由社區營造提升公民素養,為文化部協助國家民主發展重要課題,社區營造朝向都會區與建構公民社會推展應為爾後重要目標,由此亦可凸顯都會型社區營造對國家社會整體發展之重要性與貢獻。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葉于正館長表示,都會型社區營造係以問題為導向發展各種實驗型行動方案,下一階段應朝向素養養成為導向。都會社造鼓勵多元倡議,如109-110年度6個執行團隊之實踐計畫各自代表不同面向:臺北市十連棟故事牆呈現居民回憶與青銀共創之「傳承力」、中和小綠書店倡議守護家園河流─瓦磘溝之「議題力」、汐止保長社區著力於社區新舊移民之「共融力」、新竹市共讀協會推動社區共讀,透過故事力量展現「共讀力」、臺南市兌悅社區建構社區菜園,實驗人力活化及共同購買之「循環力」、高雄大學推展高齡社會社區共生之「公民力」。

有鑒於近日高雄城中城大樓火災事件,強化災害意識之「防災力」亦是重要議題。都會社區不若一般社區人與人之間關係密切,人際關係與高度集居性形成矛盾現象,因此,韌性社區建立更形重要,都會型社造需於後防疫時期去中心化當中找到素養,將生活藝術導入社區,找到具有在地智慧的文化。

社區營造主體為「造人」,需回到人的本質探討,在群聚密度相對較高的城鎮場域中,推動各個主體間連結、互動、了解,與尊重,讓居民改變居民,並感動地方,且經由社區營造推展,提升公民素養,以延續深化「由下而上、公民參與、社區自主」之社區營造動能,共同因應社會發展劇烈轉變與問題,才能預見未來一起《疫防風順.寓見幸福》。論壇詳細資訊請參閱「都會型社區營造」主題官網與FB粉絲專頁展覽說明。

「都會型社區營造」主題官網網址:
https://urbancommunity.culture.tw/home/zh-tw

都會型社區營造FB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2016livingarts/


從社群連結、都市更新、公共空間、街區改造、青年參與、文資保存、藝文創新、公廈社造、都市農園,等議題鼓勵公寓大廈居民參與公共事務、了解在地文化,凝聚社區共識。


2021-10-04《疫防風順.寓見幸福》都會型社造暨公廈行動方案成果展熱情開跑

2019-08-05感動!回顧 ~「108年文化部都會型社造暨公廈行動方案成果展」

 

2018-11-08各縣市社造單位齊聚,開啓都會型社區營造嶄新的一頁

2018-11-02帶您認識都會型社區營造「文明進程中的都會營造提昇‧跨域‧共創」論壇 免費報名

2018-04-30「跨過去!都會型社造」願景工作坊 邀請您一起創造未來!

2017-10-17反轉Block-106年都會型社區營造成果分享會

2015-09-03社造20新竹接棒 都會型社區齊聲讚



2021-10-10

市區道路人行道路口導盲設施設計指南

 

市區道路人行道路口導盲設施設計指南


市區道路人行道路口導盲設施設計指南總說明

人行道上之導盲系統,包括路段中之邊界及路口定位二部分, 其中路段中之邊界係依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14.4節導盲設 施規定辦理,本路口導盲設施設計指南係為協助路口定位而制定。為 協助當地已熟悉環境且具自主行動能力之視覺障礙者,獨立地行走於 經常來往的地區,透過鞋底或導盲杖辨識導盲磚型式,提供路口引導 設施,讓行走於人行道之視覺障礙者,在路口找到穿越馬路之位置及 方向,為本設計指南之目標。本設計指南計六點,其要點如下:

 一、 路口導盲設施設計指南之適用範圍、用語及定義說明。(第二點 及第三點)。 

二、 路口導盲設施應用方式與設計原則說明。(第四點) 

三、 路口導盲設施佈設的基本原則、型式與相關示意圖。(第五點; 示意圖詳附錄) 

四、 路口導盲設施路緣斜坡之設置方式。(第六點)


市區道路人行道路口導盲設施設計指南要點說明

市區道路人行道路口導盲設施設計指南



附錄—路口導盲設施一覽表


示意圖






















0

2021-10-01

【臺南市】親子悠遊館

  

臺南市政府社會局

臺南市親子悠遊館


館館特色 台南親子悠遊館113年達17處

110-09-24

建置及推廣豐富的托育及育兒資源,一直是台南市努力的工作項目之一,南市府每年積極向中央申請建置友善育兒資源相關經費,目前已於新市、安平、佳里、仁德、新營、東區、麻豆、善化、歸仁、南區設置10處親子悠遊館,皆有其專屬特色及主題;今(110)年底將完成設置鹽水、七股2處。社會局今(24)日市政會議中專案報告指出,111年到113年規劃未來再增設5處優質的館施,分別位於中西區、六甲區、北區、安南、永康,營造一個市民樂婚、願生及能養的友善城市。

 

 台南市長黃偉哲指出,親子悠遊館當然是台南市一個重要的一個社會政策,今年度因為五月到八月將近三個月的時間,疫情關係三級警戒,親子悠遊館不開放,所以將來如果因為疫情碰到了必須休館或是必須閉館的時候,這有些什麼樣的活動可以辦?有些什麼樣的事情可以做?希望將來在能夠做好防疫的前提下,也能夠兼顧市民朋友們對於一些親子活動的需求。

 

 社會局指出,截至110年8月底,台南市0至3歲幼兒達4萬8,548人,如何讓家長在生育、養育、教育上得到協助與支持,實為一個當前重要的議題。台南市親子悠遊館,除了提供市民朋友免費的館施服務外,考量家長上班時間,週末不打烊,讓家長放假時可帶著小寶貝到親子悠遊館放電,並配合節日推動各項溫馨的親子活動。

 

 台南親子悠遊館,館館特色主題:如善化區露營館、新營區木育館、鹽水區森林館、麻豆區積木館、佳里區沙遊館、安平區童玩館、東區魔法繪本館、南區魔法音樂館、歸仁區奧林匹克館、新市區體適能館等等,很適合家長帶著小寶貝跨區至各親子悠遊館體驗及參觀!

 

 值得一提的是,為提供偏遠區域服務,特別在新營、新市、仁德親子悠遊館配置外展車,讓尚未設置親子館的區域也可獲取育兒知能,使用相關圖書、教玩具資源,獲取近便性服務。






509次市政會議(110924日) 

社會局報告「臺南市親子悠遊館建設與營運情形」
















0


2021-07-01

2021社區營造政策白皮書


2019全國社區營造會議

 

明日社造的起點 2021文化部「社區營造政策白皮書」付梓出版

2021-07-01

灣社區營造已邁入第三個十年,為梳理近30年來社造推動的脈絡,文化部於2019年啟動16個民間行動論壇、各縣市社造論壇及12場全國分區論壇、預備會議,並於20191130日及121日召開首屆全國社區營造大會,歷經一年整理爬梳會議建言,蒐集臺灣社造現況等相關資料,全國社造會議成果於今(2021)年淬煉成冊,出版「社區營造政策白皮書」,呈現全民共同參與,擘劃明日社造的精采歷程。

 

「社區營造政策白皮書」匯聚了全國社造會議數千位參與者們,對社區營造發展的實務經驗與想像藍圖,同時亦包含許多第一線工作者、公部門代表及專家學者,在不斷思辨後所凝聚的共識,形塑「公共治理」、「世代前進」、「多元平權」、「社會共創」等四大政策面向。

 

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對二十多年來投入社造的先進及伙伴們表達深深的感謝,因為有民間長期以來自主的參與,開創了一股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力量,近年來從社區到社群,從社區行動到公民審議,社造不斷深化,也彰顯了臺灣最珍貴的在地生命力。

 

文化部指出,當前臺灣社會面對全球化、人口結構老化、產業結構變化、數位轉型、氣候變遷及青年世代相對剝奪感等多元挑戰。面對挑戰,未來更應該深化社造,孕育更具公民意識、行動力的文化公民,催生有利於社區營造的公共治理新模式,從參與討論,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創造願景,從在地回應各式新興挑戰。

 

社造政策白皮書的核心即是「社會改造」,社造的主體是人民,政府的角色是要建構一套支持公民參與公共治理的責任體系,打造出全民都能參與的公共領域,讓每一位公民在這個公共領域裡,都能成為涵養這塊土地的養分,參與建構我們的社區、社群和社會。

 

文化部表示,社造的力量扎根於土地,茁壯於社會,綻放於世界,「社區營造政策白皮書」的付梓,是明日社造的一個起點,文化部未來將在「社區營造政策白皮書」的政策脈絡下,持續建構有利於社造發展與推動的支持體系,永續臺灣社會前進的動力。

 

文化部臺灣社區通網站https://reurl.cc/bX3Qzr


摘要

為了延續社區營造30年來深化民主、由下 而上的草根精神,文化部以「NEXT 明日社造」為主軸,首次採取公民審議的議程設計, 並全程直播、文播及手播,除了兼顧文化平權,也讓更多民眾能克服距離的門檻踴躍參與。

文化部於2019年初啟動16個民間行動論壇、各縣市政府地方社造論壇,並於2019年8月至9月於全國北、中、南、東、離島 地區舉辦12場全國分區論壇,並於11月15日舉辦預備會議,於11月30日、12月1日舉辦為期兩日的全國社區營造大會。在 歷經一整年的會議,邀集產、官、學、研、社群代表及第一線的公民行動者充分討論後,據以提出社區營造政策白皮書,作為未來社造施政之重要依據。

2019 年社區營造政策白皮書的核心價值,建立於三個層次,分別為公共參與的開展、民主治理的深化及社會改造的實踐。揭櫫四大議題面向:(一)公共治理:建立有利於社區營造的公共治理支持體系;(二)世代前進:青年賦權、世代協力、共榮發展;(三) 多元平權:看見多元,尊重差異,促進平等參與;(四)社會共創:社會設計、公民科技、跨界連結。

社區營造的主體是公民,社造的本質是透過在地參與,以及多元社群的參與,促進社區 的改變,並進而促進社會改造。政府的社造 政策之目標應在於建立有利於社區營造的公 共治理支持體系,透過檢討法規、建立支持機制與中介組織、協助民間組織堅壯化,形塑公共治理的模式,促進公私協力實踐,來創造有利於社區營造實踐的環境,深化公民參與,讓社造運動自主的持續前進。而行政院已成立行政院文化會報,宣示「部部都是文化部」,各部會及各層級政府皆應積極翻轉社造政策思維,營造有利於公民參與的政策環境。

隨著社會變遷,產業結構及人口結構劇烈改變,具有不同生命經驗及價值觀的不同世代 共存於社會,並且同時居住於社區中。社區面對世代差異、傳承、需求、以及不同世代的參與,都帶來許多挑戰;但社區也可能隨著世代更迭,產生新興且多元的價值及趨勢,帶來新的可能與機會。

社造的精神,本在於社區民眾的參與、討論,並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創造未來願景。 因此,如何促進不同世代的共同參與,並透過參與,增進世代間的對話與理解、尊重與包容彼此的差異,透過不同世代協力合作,亦可增進社區回應不同世代多元需求的能力,強化社區對世代間的凝聚力,讓世代在社區或社群中透過差異互補、資源共享、互 惠共利,攜手前行共創明日社會。

社造是奠基於日常生活、由下而上的社會改造運動,也是由「個體」群聚為「集體」的 行動過程。所以必須不斷擴大參與,尋找「多元」,讓不同階段所定義的「多元」保持流 動,時刻省思是否還有人沒有機會參與,如何促進多元群體,例如:原住民族、新住民等,皆能擁有平等的機會及多元參與的模式 來參與公共事務,並以垂直式公平概念,強 化相對弱勢者之賦權,以促進平等參與。簡言之,看見多元、尊重差異、促進友善環境, 讓多元群體都有平等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 是下一階段社造工作重要的內容。我們相信,落實多元平權是深化社造的最佳途徑,透過多元群體的參與、發問、行動,更有助 於我們找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解方。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和臺灣社會的變遷, 許多新興的公共議題,甚至是全球挑戰,都需要有與時俱進的在地回應:如人口老化、 全球暖化、能源轉型、數位轉型、食品安全和災害風險社會,也同時面臨全球化時代下的地方認同、移工移民、貧富不均、教育改革、民主深化等根本議題。

這些新興議題,是新一代社造運動不可迴避的問題。我們如何思考風險社會的社區防災體系,如何思考數位時代下的社群互動關係,如何思考臺灣社會當中不同性別、族群、 階級、性取向、世代年齡、身心條件等社會 差異所尋求的公平正義。面對這些挑戰,近年來,臺灣社會已逐步開展的社會創新能量: 社會設計、公民科技和跨界協力,都將有助於我們進一步開展社造運動的創新模式,從在地尋求因應新興挑戰的新動力。

社區營造政策白皮書是未來推動社區營造政策的指導原則,我們將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 量,積極落實推動,並定期審視,滾動式修正。社造是社會文化的基礎工程,更是社會改造及發展的關鍵力。臺灣正面臨歷史性的轉型時刻,期待藉由社區營造政策白皮書的實踐,為臺灣公民社會,立下堅定厚實的基礎,一起為壯大臺灣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