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30

2020 馬路好行評選

 

出席馬路好行頒獎典禮 蘇揆:全力改善道路建設 讓民眾用路更安全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20)日出席「馬路好行」頒獎典禮時表示,蔡英文總統上任後相當重視道路建設,政府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已投入許多預算與資源,希望改善各地道路建設。而藉由今天的頒獎,希望能樹立典範,讓全臺各地的道路設計、監造、維護、管理等各方面皆能做好,讓國家更進步、民眾更安全。院長也請相關部會善用科技執法方式,加強改善易肇事危險路口,對於違法者,也請執法單位從嚴認定,不容許違規者討價還價;同時針對酒駕刑事案件,亦採從嚴審核是否易科罰金,以杜絕違法者僥倖之心。

蘇院長表示,沒有道路就無法出門,也不能回家,因此道路建設至關重要,需要投入大量資源。蔡英文總統上任後相當重視道路建設,因此政府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不斷投入預算及資源,希望改善各地道路建設,讓民眾快樂出門、平安回家,也因為各地方道路建設的改善,使民眾用路更安全、經濟更發展、活動更方便。

蘇院長指出,過去部分道路設計不夠周延,或在建築方面仍有待精進,因此政府辦理此一獎項,希望中央與地方相關人員,從道路的設計、監造、維護、管理等各方面皆能做好,讓國家更進步、民眾更安全,同時也藉由頒獎給執行良好的個人、團隊、機關,希望能樹立典範,讓其他機關借鏡學習。

蘇院長強調,地方建設不分黨派,只要能做得好,政府皆會大力支持。他今天出席此一頒獎典禮,亦藉此機會向國人宣示,政府希望地方能獲得改善,愈做愈好,例如苗栗縣聯合大學聯外的聯大路,因地形關係造成高低落差甚大、道路又多彎道,導致學生出入時常發生交通事故,釀成多起傷亡悲劇。他先前視察苗栗時,苗栗縣徐耀昌縣長就特別爭取相關道路改善工程,他也當場同意由中央全額補助2.5億元,如今該工程在下(2)月即將通車。徐縣長不僅發現聯大路的道安問題,在過程中更是盡心盡力,即使公務繁忙,也親自主持每一場道安會報,殊值肯定。

蘇院長談到,政府對改善道路已投入許多資源,民眾滿意度也大幅提高,但我國車禍傷亡人數始終未下降,因此他在今(111)年的第1個上班日就親自邀集相關部會進行討論。蘇院長表示,日本也曾發生此一問題,但日本在10幾年內即明顯改善,我國也應努力學習,因此他特別要求相關部會針對應改善的道路需更加精進,例如針對行人穿越道線退縮部分,相關部會由原先盤點的670處,一路增加到最後的1,322處,並感謝內政部營建署立刻針對各縣市所盤點的路口進行改善。

蘇院長進一步表示,基於道路安全而有必要退縮的路口,以及利用科技執法輔助相關道路管理、應有的配套措施與監視器裝設等事項,請內政部營建署與相關單位均須加強,並一次性改善。至於道路工程、道路標線、標誌、號誌及相關法令等,若有改善之處亦需全面予以處理。蘇院長強調,執法應是「零容忍」,不容許違規者討價還價、僥倖通過,否則車禍往往因此發生,造成的傷亡更是天人共憤。針對酒駕刑事案件,法務部已提出強力執法措施,縱算法院判決違法者得易科罰金,仍請相關檢察機關依法從嚴審核是否易科罰金,不可輕易准予易科罰金,以杜絕違法者僥倖之心。

蘇院長指出,今天頒獎主題是「馬路好行」,意即路即使好行,民眾在用路時也須確實遵守及注意相關規範,重視道路安全。最後,蘇院長再度感謝內政部舉辦此一提升道路品質的活動與計畫,也感謝評審委員辛苦協助評選,以及相關地方政府等機關團隊一起努力,希望經由大家努力,讓新的一年道路好行、馬路好行,大家都能快樂出門、平安回家。

蘇院長於致詞結束後,首先頒發亮點案件特優6件及一般案件特優3件,並逐一致贈獎盃與獎狀予地方行政機關、設計、監造及施工單位等得獎團隊。隨後,院長亦現場揭曉並頒發評審團特別獎予新北市政府與屏東縣政府。蘇院長並與政務委員兼發言人羅秉成、內政部長徐國勇、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顏久榮及獲獎團體等,一同與「共同推動提升道路品質計畫—維護公共通行權」宣言看板合影留念。

 

馬路好行頒獎 徐國勇:再投入250億改善路口安全

內政部今(20)日下午舉辦「馬路好行」頒獎典禮暨成果展,行政院長蘇貞昌、內政部長徐國勇等均親自出席,徐國勇表示,「市區道路提升道路品質計畫1.0」屬前曕基礎建設的一環,在106至109年間,中央投入209.4億,補助地方執行1,407件工程,接續2.0計畫已於110年啟動,於113年前將再投入250億,期藉由道路改善的方式,落實以人為本精神,建置更安全友善,可供全齡化使用的市區環境。

前瞻基礎建設經費投入 加速市區道路蛻變

    徐國勇指出,「市區道路提升道路品質計畫1.0」經由市區道路環境與硬體維護的更新,健全無障礙空間與強化交通安全,同時也經由道路改善串聯當地景點及重要的生活場域,再造城市景觀、提升生活品質,讓民眾享有安全又舒適的通行環境,也能帶動地方周邊產業發展。

落實「以人為本」精神 建置安全暢行的公用通行道路

徐國勇說明,為推廣友善道路環境,中央於110年起持續推動「提升道路品質計畫2.0」,除延續改善道路硬體設施外,本期更將路口通行安全列為重點目標,包括「增加庇護島」、「行穿線遠離路口」、「縮短行穿線距離」、「路口人行道擴大」、「安全停等空間」、「增設行人號誌」、「共桿及纜線下地」、「增設左轉車道」與「縮減車道寬度」等,以確保用路人安全。

內政部表示,馬路好行評比,共有138案報名參選,經評選有80案獲得特優、優良及佳作等肯定,其中新北市「新北市淡水區亮點計畫」與屏東縣「漫步阿猴城-眷村周邊綠網串聯計畫」等2案,更獲評審團特別獎肯定。

此外,為感謝產官學界協力推動提升道路品質計畫,本次活動亦頒發公務人員個人貢獻獎24名、民間人士熱心公益獎9名、輔導及評審委員前瞻領航17名。

內政部指出,這次獲獎的作品,對於翻轉地方發展及跨域整合均有優異的表現,像是「新北市淡水區亮點計畫」是以淡水海關碼頭、漁人碼頭為主要改善區域,將周邊歷史建物紅毛城、海關碼頭、滬尾砲台及漁人碼頭整體活化,利用臺2乙線人行步道、自行車道改善與串連,營造人本友善的步行空間與低碳旅遊路線,讓遊客從淡水捷運站一路暢遊到漁人碼頭。

另屏東縣「漫步阿猴城-眷村周邊綠網串聯計畫」,則透過勝利星村的街道徒步區與路側人行空間改造,保存眷村歷史與文化場域特色,並結合文化部「屏東飛行故事」計畫形成新文化商圈,再創城市新魅力。

今日頒獎典禮出席的貴賓,包括行政院長蘇貞昌、政務委員羅秉成、內政部長徐國勇、營建署長吳欣修、公共工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顏久榮,與各縣市政府及獲獎單位施工團隊。除頒獎典禮外,也邀請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台灣視障服務發展協會及獲獎單位,共同分享與交流案件執行經驗,現場並提供多元互動裝置,實境體驗身心障礙者與弱勢族群,在日常道路與行動面臨的挑戰與不便,讓馬路好行政策更具意義。


2021-12-20營建署公布「馬路好行」選拔成績於111年1月20日頒獎


營建署舉辦前瞻基礎建設-市區道路提升道路品質計畫「馬路好行」,鼓勵地方政府推動優良的公共建設工程,經過初評、實地評比及複評三階段審查,選拔成績已出爐。本次評比依據工程規模分為「亮點案件」及「一般案件」兩組,共有138件報名參選,亮點組選出特優、優良各6件及佳作7件;一般組特優3件、優良21件及佳作37件,獲選者在工程執行成效上,展現「跨域協調整合」、「維護公共通行權的社會共識」、「建立良好示範案例」的三大目標,無論是提升整體道路服務品質或建構優質市區道路環境,其投入的努力得到評審小組肯定。

營建署表示,「馬路好行」頒獎典禮將於111年1月20日(四)下午假臺北市富邦銀行國際會議中心登場,現場同時有獲獎工程展覽,呈現「前瞻基礎建設-提升道路品質計畫」執行成果。

營建署指出,本次獲「特優」肯定的亮點案件,分別是宜蘭縣「宜蘭溪南綠色轉運亮點計畫」、新北市「淡水區亮點計畫」、苗栗縣「漫步苗北雙城-頭份竹南城市慢行綠網建置計畫」、南投縣「南投縣東埔溫泉區景觀風貌形塑與生活環境路網整合計畫」、彰化縣「彰化市人本城區環境整合計畫」及屏東縣「漫步阿猴城-眷村周邊綠網串聯計畫」。特優案件共通點除了道路工程硬體維護更新外,更經由市區道路環境的改善,串聯當地景點及重要設施達到城市翻轉印象,創造不同景觀新面貌及改善當地的休閒觀光環境,工程執行中,主辦機關也發揮跨域整合能力,透過公私協力方式,凝聚公共通行權的社會共識。

營建署進一步表示,一般案件共3案榮獲特優,分別是宜蘭縣「羅東鎮中正北路林場生活步道工程」、新北市「板橋臺藝大周邊環境改造計畫」及臺南市「臺南市海安路(和緯路~中華北路)及公園南路(西門路~海安路)道路優質化工程(第一標-海安路)」。上述工程完工後,提供用路人無障礙通行及周邊重要據點之串聯,落實「以人為本」的優質道路環境。

營建署最後表示,期盼透過「馬路好行」的評比,向社會大眾說明提升國內道路品質之成效外,也鼓勵縣市政府積極檢視區域內道路,投入相關資源,以改善道路環境及維護公眾通行權益,讓民眾享有安全又舒適的通行環境,也能帶動地方周邊產業發展。



2022-01-11

臺北市雙語教育白皮書

 

北市致力建構國中小100%雙語教育 柯文哲:雙語教育發展將改變臺灣整體文化


《臺北市雙語教育白皮書》發布會及論壇〜2026年市立國中小100%實施雙語教育

【臺北報導】為求持續推動臺北市雙語教育永續發展,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特於中山國民中學舉辦《臺北市雙語教育白皮書》願景發布會及論壇〜建置校園雙語環境、培養跨語學習力。邀請LTTC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研發長吳若蕙博士主講「臺灣CLIL教師專業職能參考指標」、臺北市教育局雙語推動辦公室課程督學主講「雙語專長證明書草案說明」、臺北市立大學雙語研究中心執行長劉述懿教授主講「雙語教材研編」以及臺北市立大學何希慧教授主講「雙語教學親師生滿意度問卷」,進行專家學者與實務工作者經驗分享與專業對話,穩健臺北市雙語教育之推動。引領現場貴賓共同體驗北市精彩雙語教育,並發布《臺北市雙語教育白皮書》。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透過「雙語課程學校」及「雙語課程前導學校」雙軌同步,系統性穩健推動雙語教育。為長遠規劃本市雙語教育之實施與推動,創全國之先,邀請長期關注雙語教育發展之專家學者,訂定本市雙語教育白皮書,以提升英語的學習深度與廣度,培養學生於日常生活中自然的突破文化和語言藩籬,順利與國際接軌。

 本市雙語教育之推動,透過「建置校園雙語環境、培養跨語學習力」之推展,訂定六大目的:完備臺北市各級學校的雙語軟硬體環境,打造虛實整合的雙語情境;增強各級教育人員的雙語知能;推動雙語進行學科教學的實踐;提供學生校園生活之雙語使用機會,回歸語言的溝通本質;提供雙語教學資源平臺,整合各校資源並研發符合臺灣情境之雙語教材;累積經驗發展出符合臺灣之本土雙語教育模式,以達成完備之臺北市校園雙語環境,提供全方位的雙語教育進而培養具備跨語實踐與國際移動力的雙語新世代。

 臺北市自106學年度起,率全國之先推動「雙語課程學校」計畫,以三分之一課程進行雙語教學,迄110學年度共有51所學校參與,111學年度將有79所學校參與;另「雙語課程前導學校」計畫,以每週至少增加1節以英語融入領域課程,110學年度共計有85所學校參與,111學年度預計有100所學校。雙語教育白皮書,深入淺出的點出本市雙語教育的發展脈絡,在實際推動目標及執行方案上,以「建立專責雙語機構、完整師資聘用及增能、研發本土雙語教材、建構雙語沉浸環境、建構教師與學生之雙語形成性評量機制、建構雙語教學輔導網絡、雙語教學獎勵制度、成效評估之作為」等八項方案,期能創造臺北市優質雙語教育品牌,造福所有學子。

 經過四年的雙語課程辦理後,現場亦展示本市自編國小一至四年級雙語教材及與民間單位合作影音教材和聽說評量等,另針對109學年度實施雙語課程之28所國中小親師生之成效評估報告指出,96%的家長覺得雙語教學能增進孩子英語學習的機會與興趣,81%的學生覺得老師用雙語教學可以提升自己的雙語溝通能力,74%的學生覺得老師用雙語來教學,可以同步增進自己對學科知識的了解;93%的教師認同雙語教學可以啟發學生用英語學習學科知識的動機,在在顯示本市雙語課程廣受師生及家長的歡迎及肯定。111學年度總計79校成為雙語課程學校,朝本市國中小校數38%之目標邁進。柯市長藉此活動,主持起跑準備儀式,期勉111學年度即將轉型之雙語學校加入現有雙語學校的行列,建立本市雙語教師證照制度,共同為臺北市的雙語教學打拚,一起實踐「雙語教育」的教育理念,也期盼各方教育先進與單位不吝給予建議,提升臺北市雙語教學的質與量,未來將朝2026年達成100%公立國中小皆轉型為雙語課程學校之目標邁進。

最後,本市發布之「臺北市雙語教育白皮書〜建置校園雙語環境、培養跨語學習力」,將置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網站最新消息公告,歡迎踴躍下載。 

 

1110110臺北市雙語教育白皮書-0108上網公告


《臺北市雙語教育白皮書》發布會及論壇〜建置校園雙語環境、培養跨語學習力

 

 


2022-01-02

台南市政府第二官方語言專案辦公室

 

Tainan City Office of English as the Second Official Language

台南市政府第二官方語言辦公室

https://oeasol.tainan.gov.tw/


Oeasol Tainan | Facebook



台南市民英語資源網

https://englishresource.tainan.gov.tw/

 

台南積極輔導寺廟建置英語友善環境 展現宗教文化的國際觀光軟實力


2022-01-02

素有文化古都之稱的台南,轄內蘊藏多元的宗教文化,每年吸引許多外籍遊客到訪,對於想深入了解寺廟文化之外籍遊客而言,藉由雙語寺廟建置可以提高民眾接觸英語的環境,並吸引國際觀光客前來體驗臺灣宗教文化,以促進國際間宗教文化觀光交流及增進宗教觀光產值。

 

市長黄偉哲表示,台南做為眾神之都,又是一個國際化的都市,外國觀光客到台南幾乎都會到寺廟參觀,英語友善寺廟其實就是做好國民外交的表現。如果國際觀光客知道台南的寺廟可以提供雙語的服務,一定更樂意前來。基於多元文化交流,民政局自106年與市府第二官方語辦公室合作,輔導及推動宗教寺廟建置中英語環境,力求展現文化特色與促進宗教觀光,有效提升台南市宗教文化的深度、廣度及能見度,並受理各宗教團體申請英語友善標章認證,積極鼓勵更多寺廟建置雙語環境服務。

 

民政局長姜淋煌表示,為了讓國際友人也能輕鬆體驗,民政局持續配合第二官方語言辦公室推動英語友善寺廟環境建置,目前台南市獲得英語友善標章環境的寺廟計有25家,其中有15家寺廟已完成設置雙語籤詩,讓外國遊客也能看懂籤詩,歡迎外籍朋友前往參拜時可以多加使用,了解各家寺廟的文化。

 

台南市政府今年度輔導計畫的寺廟有位於白河區的火山碧雲寺以及北區玉皇玉聖宫,其中白河區的火山碧雲寺完成翻譯適用該寺廟之籤詩,共翻譯成中、英、日3種語言版本。該寺廟更將翻譯完成之歷史簡介印製成觀光導覽摺頁供民眾自由拿取參閱,促進台南市宗教觀光。另外,北區玉皇玉聖宮今年度也完成了該廟宇中、英、日語導覽手冊、廟宇簡介、參拜流程、道教敬拜方式說明、點燈服務及聖匾與楹聯等之翻譯。









2021-11-29

公寓大廈防墜設施設置原則

 


公寓大廈防墜設施設置原則

內政部102.7.4台內營字第1020806442號令訂定發布

一、為利公寓大廈住戶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八條第二項規定設置防墜設施,特訂定本原則。

二、設置於外牆開口部之防墜設施:

(一)水平式推拉窗戶:
1. 得設置鋁窗檔塊或兒童安全鎖等開啟停止之裝置,限制窗戶之開啟寬度不超過十公分,詳圖例一。
2. 全部開啟者,得於開口處設置固定式防墜格柵或防墜圍籬,其格柵間隔或圍籬最大拉寬不超過十公分,詳圖例二至圖例四。

(二)上下推拉式窗戶:
1. 開啟位置以設置在頂端為原則,如設置於下端,得設置開啟停止之裝置,其可開啟寬度不超過十公分,詳圖例五。
2. 如下端窗戶為全上推式開啟者,得設置固定式防墜格柵或防墜圍籬,其格柵間隔或圍籬最大拉寬不超過十公分,詳圖例六至圖例八。

(三)外推式窗戶:
1. 得設置開啟停止之裝置,限制窗戶之開啟寬度小於十公分,詳圖例九至圖例十二。
2. 開啟寬度超過十公分者,得設置折疊固定式防墜格柵,其間隔不超過十公分,詳圖例十三至圖例十六。

三、設置於陽臺或露臺之防墜設施:

(一)陽臺或露臺之欄桿依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三十八條規定,其扶手高度不得小於一點一公尺;十層以上者,不得小於一點二公尺,且不得設有可供直徑十公分物體穿越之鏤空或可供攀爬之水平橫條。

(二)陽臺或露臺之欄桿有立足點供兒童攀爬者,防墜圍籬應從陽臺底部施做。

(三)陽臺或露臺之欄桿上方或自底部起裝設之防墜圍籬,應符合第四點規定,詳圖例十七至圖例二十一。

(四)陽臺或露臺設有緩降機者,其防墜圍籬以不妨礙緩降機操作為原則,詳圖例二十二。

四、設置防墜設施時,應注意下列事項:

(一)防墜設施需妥善固定,並具有簡易拆卸、開啟或破壞之特性。

(二)使用材料及型式,宜儘量降低對視覺之衝擊及對公寓大廈立面之影響,且應注意材料使用年限,避免材料腐蝕等影響美觀及安全。

(三)防墜圍籬應選用鋼索等具有彈性之材料,其選用時,應考量設置開口之位置及面積大小,並不得加設水平式橫條。

(四)防墜圍籬材料採用鋼索者,其間距最大拉寬不超過十公分,抗拉強度(依CNS2111金屬材料拉伸試驗法)應大於一百四十公斤(kgf)。

五、外牆開口部、陽臺或露臺之下方,以不配置傢俱(含固定式)為原則。如配置傢俱者,其頂端可立足面與開口下緣間之臺度高度,應符合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四十五條第五款所定窗臺高度不得小於一點一公尺;十層以上不得小於一點二公尺。

六、防墜設施如設置於緊急進口處,其構件應具有無需使用特殊工具或專業技能即可卸載之特性。


 圖例



有關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8條規定「防墜設施」之設置原則一案

內政部106.4.10內授營建管字第1060805317號函

一、依據本部營建署案陳貴府都市發展局106年3月14日北市都授建字第10636248300號函辦理。

二、按「公寓大廈有12歲以下兒童或65歲以上老人之住戶,外牆開口部或陽臺得設置不妨礙逃生且不突出外牆面之防墜設施。防墜設施設置後,設置理由消失且不符前項限制者,區分所有權人應予改善或回復原狀。住戶違反第一項規定,管理負責人或管理委員會應予制止,經制止而不遵從者,應報請主管機關依第四十九條第一項規定處理,該住戶並應於一個月內回復原狀。屆期未回復原狀者,得由管理負責人或管理委員會回復原狀,其費用由該住戶負擔。」為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8條第2項規定,合先敘明。

三、次依立法院內政委員會102年4月2日台立內字第1014000301號函附審查報告七、所載:「有鑑於市面上『兒童防墜設施』種類繁多,惟未必所有防墜設施均不妨礙逃生安全,或不突出於外牆面,為使民眾安裝兒童防墜設施時有所依循,並落實新修正『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8條第2項修法意旨,內政部應於一個月內公告『不妨礙逃生且不突出外牆面之防墜設施』之認定標準,並應廣為周知。」。本部爰依上開附帶決議於102年7月4日台內營字第1020806442號令訂頒「公寓大廈防墜設施設置原則」。家中有12歲以下兒童或65歲以上老人之住戶,設置之防墜設施如符合上開規定,管理委員會或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決議自不能任意加以禁止。

四、按上開設置原則係屬條例第8條第2項「不妨礙逃生且不突出外牆面之防墜設施」之認定標準。貴府都市發展局來函所詢案件之設置方式是否有違條例第8條第2項「不妨礙逃生且不突出外牆面之防墜設施」,涉屬個案事實認定,係屬貴管權責,請依有關規定,本於職權核處逕復陳情人。



2017-08-29

















圖例










2021-11-28

110年臺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高齡友善城市   

台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獎項評選資源網    https://dpprms.hpa.gov.tw/thafc 



整合在地化資源 展現城市新風貌

為激勵各地方政府透過跨局處合作模式,結合在地資源推動具特色及永續發展之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國民健康署辦理「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評選」比賽,今年共359件投稿,經三階段評選後,43個單位獲獎。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今年延續「全球疫情下台灣的城市韌性對策與高齡者友善的支持性環境營造」之主軸,期望各地方政府在面對COVID-19疫情的衝擊時,配合中央指揮系統的政策,規劃因地制宜、緊急應變機制,展現疫情衝擊下城市的韌性、復原能力與夥伴關係。

疫情下的城市面貌—結合科技、夥伴,打造平等健康環境

臺東縣政府榮獲「卓越獎縣市組」,透過「環境面-資源永續,便捷友善」、「經濟面-產業發展,遊子返鄉」、「社會面-多元文化,世代共融」及「健康面-醫療提升,健康平等」四大策略,全面達成跨齡友善建設、環保經濟產業、營造多元與世代共融社會等市政目標,及建構「觀光城鄉慢生活,幸福家園真善美」之城市願景。

桃園市政府同為「卓越獎縣市組」獲獎單位,連結跨局處資源,運用參與式預算鼓勵民眾參與市政,以友善環境、文化觀光及健康福利三大目標,推動跨局處食材產地溯源計畫、四合一友善生育健康計畫、推動醫療小管家,社區共享健康測量站服務據點等計畫,深化並務實發展全齡友善的健康城市。

屏東縣來義鄉因鄉內C肝患者較多,與高雄長庚醫院合作辦理「消滅C肝外展門診」,以公私部門協力增強鄕民對肝病的識能,架構C肝篩檢平台,並讓C肝陽性民眾於衛生所接受診治,因其建立嚴謹追蹤照護,縮短醫學中心和偏鄉的距離,消弭健康不平等,因此榮獲「健康平等獎」。

桃園市政府水務局透過創新的污水處理技術,將放流水回收再利用,並打造出「社區公園化」、「環境教育化」、「循環經濟化」、「智慧雲端化」的污水處理廠,「文青水園水資源回收中心」是全台首座全開放且無圍籬的水資源中心,鄰壁設施轉型為景觀公園與咖啡廳,成為周邊社區居民遊憩的新選擇,實現零排放願景,成為台灣的綠色基礎建設典範,因此榮獲「韌性與創新獎」。

雲林縣衛生局獲「創新獎」、臺南市公共運輸處獲「無礙獎」-網路e把罩、小黃代替公車深入偏鄉

「創新獎」獲獎單位雲林縣衛生局,建置全國首創「銀躍雲林健康e把罩」系統,以樞紐HUB概念提供跨單位領域整合,分派社區營養師透過雲端方式,進行個別化營養衛教服務,並自創互動式科技工具,增進跨世代溝通與代間學習,協助長者清楚容易了解營養知識,達到「社區營養作伙來 共享營養美食 健康幸福跟著來」之願景。

「無礙獎」獲獎單位臺南市公共運輸處,結合計程車派遣業者,發展小黃代替公車深入偏鄉,服務偏鄉居民、高齡者,提供站牌1公里內可彈性上下車到府接送服務,收費完全比照台南公車收費,提供長者外出便利性,因此榮獲「無礙獎」。

永續打造「健康永續宜居城市」

今年獲獎單位包括:社政、民政、衛政、地政、水利、工務、交通、環保與消防等9種類型,顯示台灣在健康城市環境的建立與政策推動的全面性。今年更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感謝健康城市聯盟多年的協助,促成各縣市首長紛紛響應,健康署特別致贈最佳夥伴獎給前後二位理事長,包括桃園市鄭文燦市長基隆市林右昌市長,國民健康署未來將持續鼓勵地方政府發展健康城市與高齡友善城市政策,共同攜手打造「健康永續宜居城市」,建構「健康臺灣」之願景。




2021-11-14

臺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


臺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 | Facebook



守護孩子童年 副總統盼凝聚更多力量 持續推動公共遊戲場改造

副總統錄製「臺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公益影片

110年11月13日

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6346

賴清德副總統日前應「臺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之邀,前往新北市泰山辭修公園與孩童們一起拍攝公益影片。副總統肯定特公盟改善孩童遊戲空間的用心與付出,並盼凝聚更多力量,持續推動公共遊戲場的改造。

過去6年以來,特公盟積極推動全臺各地公共遊戲場的改建,至今已協助完成200座共融/特色遊戲場。不過,目前全臺仍有許多公共遊戲場迫切需要改善,特公盟因此邀請副總統拍攝公益影片,呼籲每一位關心孩子未來的民眾一起加入守護孩童遊戲權的行列。

在錄製影片過程中,特公盟理事長林亞玫與秘書長黃思涵也與副總統分享聯盟成立宗旨以及目前成果。副總統回應,特公盟的出現代表社會的進步,也可以說是因為社會已經進步到某種程度,所以出現特公盟。過去,社會並未把重點放在小孩的遊戲空間,但是今天孩子遊戲玩耍的空間已經得到重視,代表社會已經進步。

副總統認為,臺灣生育率下降,建構友善育兒的環境更為重要。戶外遊戲能幫助孩子肢體協調發展,增加免疫力,健全滿足孩童的心靈發展。而在住家鄰近社區的公園遊戲場,是最方便、免費、不分貧富,就能讓每個家庭享有的友善育兒設施。

副總統進一步指出,這幾年,臺灣的公園遊戲場變得不一樣,不再只有單調的遊具,取代的是豐富設計感與多元設施的遊戲空間,而且還變成親子遊樂熱門景點。這些改變的背後就是特公盟,一群關注兒童遊戲權利的家長所組成的非營利組織。

副總統說,一直以來,特公盟靠著一群熱血家長和親友團自發參與,沒有任何資金外援。但未來的路還很長,因此聯盟第一次發起了公益勸募活動,希望凝聚更多力量,持續推動公共遊戲場的改造,幫助更多的孩子。

現在的辭修公園除了有一整片的沙坑,還有鳥巢鞦韆、環狀攀爬網,以及旋轉跳跳樂等適合各年齡層孩童的遊具。副總統在影片拍攝現場除了幫小朋友們推鞦韆,也聆聽他們對於公園的期待。大家更齊聲喊出特公盟的核心精神「玩得夠,才能好好長大!」希望藉由這支影片,增加社會各界對孩童遊戲權的重視,進一步提升臺灣育兒環境的品質。





0



2021-11-01

營造特需族群友善運動環境


多元與共融運動設施「好,還要更好」

110-10-31

為營造特殊需求族群的友善運動環境,教育部體育署自110年起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辦理「營造特需族群友善運動環境」專案,並以「優化運動設施資訊」及「精進場館服務軟實力」為目標,將運動場館所需無障礙運動設施及設備集結成冊,並強化運動場館服務人員特需知能,以營造友善運動環境。


 

  體育署特將107年編製之「無障礙運動設施資訊彙編」再加以深化,廣泛蒐集國內外各類運動場館可進行的身心障礙運動項目(如綜合球場提供地板滾球、坐地排球、盲人門球、輪椅籃球等使用),整理各類身心障礙運動所需的場地設施及設備規格,例如:「聽障運動項目必須仰賴視覺提示,如燈號、旗幟等器材」、「視障游泳項目必需要有點頭棒 (Tapper)、聲音提示等設備」、「輪椅運動場地必需要規劃輪椅移動的淨空間」等,並將資訊集結成冊,提供地方政府運用,讓場館能提供並規劃更友善的運動環境。

 

  為精進運動場館服務軟實力,體育署主辦「110年度運動設施服務人員友善知能線上增能研習」,內容包含「友善運動場館推動理念」、「無障礙運動環境與設施設計」、「體育場館新藍海:身心障礙運動推廣」及「多元族群服務與應對」等與友善運動環境相關之課程,並透過具有互動、體驗性質的教學模式引領各縣市政府運動設施業務人員、運動場館一線服務人員、場館經營者、駐場教練等計280人次參與課程研習,不僅有助於理解運動場館內的多元特性,更提升對特需族群相關知能需求的瞭解,讓場館人員能提供並規劃更友善更多元的運動服務,提升身心。

 

  體育署表示,透過各項公共建設計畫,已協助各地方政府改善無障礙運動環境,目前執行「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充實全民運動環境計畫」,持續輔導地方政府辦理運動場館空間規劃及營運管理時,將特需族群權益納入整體考量,協助改善場館設施設備,秉持尊重與保障特需族群運動參與權利,積極提供安全、平等及便利的運動環境。



運動無礙 體育署編製運動場館友善服務手冊及使用指引

110-01-28


我國身心障礙人口在去(109)年達到 119 萬人口,教育部體育署為落實《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及《國民體育法》第5條精神,保障身心障礙者運動權益,編撰《運動場館工作人員引導身心障礙者之服務手冊》及《運動場館友善設施設置及服務人員使用指引》,作為友善運動環境的推手,讓「友善運動環境」不僅是硬體規範的改善,更是思維意識、知能的提升。

隨著我國運動風氣日漸提升加上逐漸高齡化的社會,因應世界關於運動平權以及特需族群運動之注重,身心障礙者、高齡等特需族群運動的需求,應成為我國運動設施管理專業人員關注的領域,也是極具潛力且有待深度開發的藍海。國內大多運動場館皆遵照政府規範進行規劃設置,然而對特殊需求者來說,並非十分具有可近性與可及性,諸如:「視覺障礙/不便者若無陪同者,遭泳池人員拒絕單獨入場,進入更衣室盥洗時,也無法得知相關設備與器材之相對位置或分辨內容物」、「聽覺障礙/不便者在水中活動時,無法透過聲音訊息即時注意周遭狀況」、「泳池區域出入口為了衛生安全設置洗腳池,但設施邊緣的高低差會導致輪椅使用者無法跨越」等問題,屢見不鮮。

一般社會大眾常有誤解認為無障礙環境的建立僅是為了少數特殊需求族群而設置,事實上,友善運動環境的營造與改善,受益者是所有使用的民眾。體育署委託編撰手冊及指引內容包括「了解運動無障礙環境」、「營造友善場館服務環境」、「公共空間與通用設計」、「好還要更好 - 游泳池篇」、「好還要更好 - 場館篇」以及「好還要更好 - 教室篇」等章節,當中提出各式運動場館中不同障礙類別使用者可能面臨的挑戰,並提供可行之因應方式做為參考,例如「運動輪椅屬於依照身形訂製,總寬度通常大於無障礙廁所之入口,因此門寬建議至少80公分」、「游泳池應製作告示牌提醒泳客該水道有視覺障礙/不便者,避免引起觸碰之誤會」、「飲水機應設有足夠容膝空間,須注意輪椅使用者是否有無法靠近、按不到開關、喝不到水的情況」等,並透過掃描QR Code 觀看相關數位教材,提供地方政府培訓運動場館管理人員時參考使用,讓場館人員能提供並規劃更友善更多元的運動服務,提升民眾到場館運動的意願。

體育署表示,透過各項公共建設計畫,已協助各地方政府改善無障礙運動環境,目前執行「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充實全民運動環境計畫」,持續輔導地方政府辦理運動場館空間規劃及營運管理時,將特需族群權益納入整體考量,協助改善場館設施設備,秉持尊重與保障特需族群運動參與權利,積極提供安全、平等及便利的運動環境。



教育部體育署-營造特需族群友善運動環境資訊



「運動場館友善設施設置及服務人員使用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