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0日 星期五

⊙【金門縣】社區營造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愛鄉網>社區營造


文化局社區營造成果發佈會 各界驚豔

2021/11/08 記者: 李增汪/綜合報導

由金門縣文化局主辦的110年度社區營造輔導計畫,昨日於金城鎮浯江書院舉辦年度成果發佈會,由文化局副局長洪蘋萱與15個社區代表共同揭開活動序幕。

金門縣文化局副局長洪蘋萱表示,今年受疫情影響是一個很險峻且艱辛的一年,但有賴大家共同防疫的努力,我們社區的年度盛會-社區營造成果發布會才得以如期舉辦,今年度的社造主題為「金彩旅社」,就是要展現金門社區的魅力是不亞於觀光景點,讓民眾實際體驗社區的日常,感受文化的溫度,這樣子的作法,也是未來觀光旅遊發展的趨勢。這幾年,我們社區也逐步地在盤點資源及建構遊程,文化局一路參與社區的成長與蛻變,社區所展現出來的成果,讓我們感到欣慰與驕傲。

活動緊接著由以動態表演為營造項目的社區依序登場,首先是由富康一村金城新莊社區開始,帶來活力滿滿的現代舞與土風舞,以及榮光社區擁有資深表演經驗的腰鼓舞,榜林社區的南管、土風舞、鑼鼓等珍貴傳統文化;再來由忠孝新村帶來動感的忠孝廣場舞和忠孝村歌演唱,還有何厝社區繼去年兒童鑼鼓隊大受好評,今年更是進階由有專業經驗的長青組帶來表演。

 最後壓軸表演則由烈嶼鄉東林社區芋頭島故事團帶來早期老兵與鄉民自衛隊合力共構東林街道與唯一菜市場的精采故事。下午則是最後一場的青嶼社區走讀青嶼官道。精彩表演,吸引上百名觀眾、掌聲不斷。

金門縣文化局表示,今年度為了鼓勵民眾多走入社區、深度了解社區的文化與故事,特別設計了「社區旅遊護照」,民眾可參與今年度15個社區營造點所提供的活動,透過參與集章,除了能兌換好禮,更能串連起各社區的故事成為自己最難得的回憶。

今年金門縣文化局補助的社區營造點總計有15個社區參與提案,為歷年來最多,各社區營造的項目也越來越豐富與多元,除了上台表演的社區以外,日前也於各社區登場系列活動;包含了:以微旅行帶領民眾深度體驗社區文化的金城鎮泗湖社區、金湖鎮新市社區、正義社區、東村社區,金沙鎮斗門社區、青嶼社區。以及提供親子手作課程的金寧鄉盤山社區的蘿蔔糕、金湖鎮信義新村芋頭甜甜圈、金沙鎮忠孝二村皮雕課程等。

 金門縣文化局表示,會持續與社區攜手合作,一起讓社區故事及文化被更多人看見。


金門社區總體營造困局與展望

2005/01/08 作者: 江柏煒。

無疑地,民國八十三年起,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所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扮演了主導台灣社會發展的關鍵力量。這一個深具遠見的政策方向,具體地把台灣的社會力量和政府資源整合起來,一方面調整過去傳統由上而下的思考方式,讓文化政策從中央走向地方自主,一方面釋放了民間蓬勃的自發性力量,促使他們投入各種文化資產、環境議題、社區產業、弱勢人權等文化運動之中。

人生活在一定範圍的時空環境中,從家、社區、地方到國家,從小尺度到大環境,從熟悉到陌生,逐步形成情感上的附著意識,這就是所謂的「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與國家認同(nationalidentity)。而社區(community)是我們走出家庭││這個提供童年成長的庇護所││所遭遇到的第一個公共領域,意義十分重大。對鄉村地區來說,社區一般是由單姓血緣氏族或關係綿密的多姓、多元族群所組成,具有一定的傳統領域,遵循著穩定的倫理法則或宗教信仰;對都市地區來說,社區由流動的人口所組成,較不具穩定性,鄉土附著感也較低,但都市生活方式(urbanism)也孕育了自治、自律的社會規範,藉以化解因高度互動、競爭而衍生的衝突。

金門,作為一個閩南文化的島嶼及人口外移的僑鄉,加上長期的戰地政務對於民間社會的壓抑,固然有濃郁的宗族與鄉土意識,卻也欠缺了社區健全發展的歷史條件。因此,當十餘年來台灣民間社會積極嘗試社區營造的各種可能性時,金門被批評為「社區營造的沙漠」。雖然這樣的指責不盡然公平,但從只會申請經費舉辦烤肉活動、一心只想擴建社區活動中心硬體空間或執意爭取一堆可能破壞環境的建設之社區現況來看,倒也點出金門民間力量的薄弱,以及缺乏想像、規劃與行動能力之窘況。

基於長期的觀察,我認為金門社區營造與台灣社會的不同,就是傳統聚落保存的重要性。傳統聚落或市街的保存,不只是建築空間的修護工程技術而已,更根本的課題是:一個社區生活、產業、文化的賡續及再生。簡單地說,保存所面臨的問題不只是修修老房子,它必須是一個細緻的社區發展計畫,重新在當代社會找回聚落生活的價值,同時必須奠基於民間意見的參與整合及公部門資源的投入才能成功。

在這裡生活了數年,我驚覺金門聚落保存及社區營造工作比原先想的困難許多。由於戰爭的破壞、產權的複雜、傳統建物維護費用昂貴、對現代生活的期待等因素,多數居民已經搬離原先的古厝,在外圍另起新樓或搬到城鎮新式社區,古厝僅成晨昏「燒香點火」、而非真正生活的地方;另外,傳統宗族聚落的社會結構得按照輩分倫理,長老一言九鼎,意見無法充分討論,多數的社區發展協會人力不足、功能不彰,加上近年來政治人物追求短期可見的效益,急於爭取資源,不是做了一堆無意義的建設(如每村立一塊石頭當作入口意象。入口意象應是順著原先既有的特色、因地制宜來設計,而非統一化、標準化),就是讓不當的工程破壞了原本的生態環境及歷史風貌(如許多村子的風水池,在未整治前均生機蓬勃,以「生態工法」為名的整治之後毫無生態可言)。最糟糕的是,這些問題總是重蹈覆轍,似乎沒有終結的一天。

解除戰地政務十二餘年以來,東有台灣部分縣市競爭力不斷提升(如宜蘭縣、台北縣市、高雄市等)的壓力,西有廈門經濟特區的崛起,金門正陷入社會劇烈轉型、發展定位失焦、城鄉風貌失序的困局,這些問題絕非單純的擴大小三通、金烈大橋、金廈大橋、金嶝大橋、自大陸接水接電:::等工程手段所能解決的。很可惜的,多數政治人物一廂情願認為:「只要讓金門島嶼跟廣大陸地連結起來,金門就有前景」。事實上並不必然,有時候反而有害於永續發展。泉州的經驗可供參考:數年前,泉廈之間尚未興建高速公路時,從北方到閩南的四天三夜旅遊行程中,至少安排一個晚上住在泉州;而今,高速公路讓廈門到泉州的時間縮短至一個小時十分鐘左右,因為廈門的夜生活豐富、酒店水平較高,致使觀光客全住在廈門,泉州僅剩單日往返(turn around)的旅遊,許多酒店、餐廳叫苦連天,經營發生極大的危機,迫使泉州市必須重振市容,引入都市設計,創造閩南城市的獨特風貌以吸引觀光客,文廟週遭、八閩第一街的新街改造,以及中山路店屋的保存,就是化危機為轉機的做法。

我們呢?幾乎毫無能力思考這些問題,更遑論尋找對策尋求突圍了。一條大橋,絕不是工程技術的問題而已,更重要的是社會、經濟,乃至於文化衝擊的問題。事有優先順序、輕重緩急,若不致力金門基礎建設的完備、服務產業的轉型,只會要求興建一條橋連接大陸,結果可能是加速本地資金與人員流向廈門,金門淪為一日遊的「後花園」,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金門,需要高明的總體規劃,一方面了解區域發展的趨勢,一方面掌握本地資源的價值,引導發展的定位及方向。金門,更需要細膩的地方發展計畫,找出各鄉鎮及聚落的特色,擘畫近中長程的可行做法。借用謝長廷市長經營高雄市的理念:「一座城市,不用追求第一(No.1),但求成為唯一(Only one)」,金門需要讓自己成為獨一無二的魅力島嶼。

而地方發展計畫的成功與否,即繫於社區總體營造的落實與否。社區營造是一個需要高度智慧的折衝過程,人才是其中的關鍵。有鑑於此,去年我們除了環境景觀總顧問的輔導角色外,也著手開設相關課程以培育社區營造及社區規劃人才。從去年十月十六日正式開課起,為期八週的演講課、工作坊操作課(後浦模範街、六甲通學路)及實地參訪(宜蘭公共建設、宜蘭厝及民宿體驗),近百小時的演練中,期望讓學員了解相關知識及實務,也期許這些朋友未來成為引領金門各社區發展的種子教師,能認真且務實面對社區的困境,透過有效的方法加以改變。雖然整個課程受訓的人數不多(僅三十餘位),但作為跨出「社造沙漠」第一步的知識啟蒙運動,仍有其重要的指標意義。

對金門來說,傳統與現代不該是對立的命題,保存與發展更不是水火不容的方向。著名的華裔美籍人文地理學家段義孚教授論及過去、現在與未來時,寫下這樣精闢的見解:「為什麼改變有危機?過去是真實存在。我們所有的全部,我們都感激過去。現在亦有功績,現在是我們經驗中的真實,現在是悲喜交集存在的感覺點。相對的,未來只是一個幻想,許多幻想不能實現,有些幻想甚至變成夢靨。政治革命應許我們一個新的地球,可能給我們的卻是大破壞、大混亂和專制。建築上的革命允許我們一個新的城市,可能給我們的是空虛的草坪和擁擠的停車場。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幻想和改變的慾望,生命便喪失了精力:::。城市規劃師和市民對過去的錯誤之敏感,正確地考慮對現在的犧牲,在全面性的檢討後,未來的幻象才可能變成真實。」(Yi-Fu Tuan,1998:190)這些想法,在金門當前以工程導向,而非規劃取向的建設做法,無疑是當頭棒喝。

雖然如此,我對金門的社區營造,乃至於金門的前景仍相當樂觀。我期待更多的朋友一起投入社區工作,從社區開始,努力思考我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以文化的視野、創意的行動,引領這座漂流的島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