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8

【嘉義市】道路交通安全〔相關訊息輯要〕 

 

嘉市府再強化4處大型路口夜間照明 照亮回家路 守護夜歸人 | 中央社訊息平台


嘉義市政府提報「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7案計畫爭取行人改善 盼中央全部支持 | 中央社訊息平台


嘉市府推行道安 善用「孫子兵法」 助道路交通安全向下扎根 | 中央社訊息平台


大雅路一段與北園國中小通學步道工程將完工! 打造東區門戶迎賓大道、安心通學人本環境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222 18:07:46)  嘉義市長黃敏惠日前率市府團隊視察重大市政工程-「大雅路一段人行道改善」、「北園國小及北園國中通學步道」2項工程,聽取施工團隊工程進度說明及簡報,並邀集里長與會,聆聽居民反饋。

黃敏惠市長感謝施工團隊的辛勞,解決大雅路一段長期困擾民眾之路樹竄根造成人行道破損不平影響通行安全問題,營造嘉義市東區門戶迎賓大道;建置串聯北園國中小兩校的步行環境,透過校園周邊植栽綠美化重塑景觀,以完善的人行空間「再造」景觀及人本環境,保護民眾及學生上下學安全。

黃敏惠市長表示,大雅路一段過去種植逾120棵黑板樹,樹齡達30年,近年因樹木嚴重竄根造成人行道及水溝損壞,腐朽黑板樹亦曾發生倒塌意外,所幸沒有傷及民眾。市府為解決民眾長期安全危害問題,於110年向國土管理署提案獲核定總經費5,000萬元,經與民眾充份溝通後,移除黑板樹改植烏心石及魚木等可淨化空氣兼具景觀之優良樹種,改善人行道鋪面、建置無障礙人本空間。此外,劃設路外停車格,沿路段增設可與環市自行車道串連的1.5米自行車道,並建置便利的公共運輸路線,跨局處合作提升軟硬體建設,營造嘉義市東區門戶迎賓大道。

黃敏惠市長也說明,大雅路一段在人行道整體改善後,獲鄰里居民正面回饋,目前仍在施工中、串聯北園國中小的通學步道也獲師生及家長的肯定。北園國小及北園國中原本並無通學步道,為提升學生通學安全,市府經與二校校方協調後,將校園既有圍牆退縮,聽取學校對於學童安全的實際需求,推動友善校園通學環境。工程內容包含新設家長接送區、電力桿(纜)線下地工程,同時整合路口人行道外推及交通處行穿線退縮、調整車道寬度配置、採雙色溫路燈來提高行車安全,工程一併為北園國中形塑新校名牌,並將花磚特色融入圍牆,結合校園意象打造如稻浪形圍籬,兼顧景觀形塑與安全,打造「學童安心、家長放心及民眾散心」的優質環境。
黃敏惠市長表示,大雅路一段人行道與北園國中小通學步道建設不易,感謝眾人共同努力,議員、里長及當地居民的全力支持,為城市再造平坦好行,友善全齡,具人本理念的人行空間。

工務處說明,大雅路一段雙側改善總長度為2,380公尺,工程改善既有人行道鋪面及無障礙設施改善,增設1.5公尺自行車道,並於民權東路及文雅街口增設左轉專用車道,全段二側新增停車帶。

兩處人行道皆兼具永續理念,大雅路一段工程與林業試驗所嘉義研究中心及嘉義大學植物醫學系團隊合作,連續3年進行樹木健檢後,逐步移除有安全隱患的黑板樹;北園國中小通學步道工程則與林業試驗所嘉義研究中心合作,採用台灣杉邊皮材作為步道間隙地鋪面,於北社尾路166巷採雙階式人行道設計,保留既有樹根生長空間。汲取外地考察經驗,將路燈基座下地,美化燈桿,也避免路面突起、友善行人。此外,兩處工程的人行道鋪面皆採用透水性鋪面及植栽改善優化,提升城市涼感及防洪韌性。

工務處提到,大雅路一段人行道改善工程將於3月中旬前完工;北園國小及北園國中通學步道工程總經費達3600萬元,工程範圍含括北園街、北社尾路、北社尾166巷及雙園街,全長約550公尺,新設步道寬度為1.5公尺~3公尺,目前整體工程進度已達83%以上,預計於114年4月完工。


北園國中重新形塑校名牌,並將花磚特色融入圍牆


Friendly Environment Taiwan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


Friendly Environment Taiwan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內政部〕

Friendly Environment Taiwan人本道路資訊網

Friendly Environment Taiwan2023馬路好行評選

Friendly Environment Taiwan2020馬路好行評選

Friendly Environment Taiwan【內政部】無障礙道路考評計畫

 

Friendly Environment Taiwan國家道路交通安全綱要計畫

Friendly Environment Taiwan中央道路交通安全會報

Friendly Environment Taiwan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督導委員會

Friendly Environment Taiwan行人優先交通安全行動綱領

 

Friendly Environment Taiwan院會議案【行政院】交通部「行人交通安全政策綱領(2023-2027)」報告(112817日)

Friendly Environment Taiwan部會報告【立法院】台灣適合步行嗎?從弱勢角度看公共通行權公聽會(106330日)

Friendly Environment Taiwan院會議案【行政院】交通部「無障礙交通環境推動成果」報告(10457日)



2025-06-27

臺東市湧泉運動公園

 

臺東市湧泉運動公園風華再現 重新綻放生機 饒慶鈴與鄉親見證 將提供民眾與遊客多元消暑選擇 | 中央社訊息平台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學門網>人文社會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 http://usr.moe.gov.tw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http://www.ntou.edu.tw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415 11:32:56)


海大團隊於4月14日下午於雲林縣口湖鄉金湖國民小學辦理「海洋教育—海洋綠能發電與手作風機課程」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雲林四口-里海漁鄉」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長期深耕雲林沿海地區,致力結合海洋教育與在地產業,推動永續發展。海大團隊於4月14日下午於雲林縣口湖鄉金湖國民小學,辦理「海洋教育—海洋綠能發電與手作風機課程」,帶領全校共31位學生,透過實作體驗,認識再生能源,將離岸風電等海洋綠能及環境永續概念向下紮根。


教案由海大學生親自設計並擔任講師

本次課程由海洋大學李明安副校長及環漁系曾煥昇副教授共同規劃指導,並由USR團隊的大學生設計教案並擔任講師,以「大手牽小手」方式推動課程,將艱澀的能源知識化為具體而有趣的體驗學習。課程以「製作風機3D紙模」為主軸,讓小學生透過摺紙與簡易的組裝過程,親手打造屬於自己的風機模型。

在實作過程中,大學生一邊講解風力發電的原理與雲林在地應用場域,一邊引導小學生一步一步完成風機所需的各部件,最後將基座、塔柱、渦輪與葉片組裝成完整的一座風機。從過程中理解風能如何轉換為電力,並連結離岸風力發電的實際情境,讓小學生對綠能有更具體的認識與想像。


小學生們踴躍的與海大生互動、了解再生能源

現場氣氛熱烈,小學生們不僅積極投入製作風機的每個步驟,也踴躍與USR團隊大學生互動,了解再生能源的相關知識。許多學生表示,這是他們第一次製作風機模型,也驚訝於風除了帶來涼爽之外,還能用來發電,覺得非常有趣。


金湖國小的小朋友認真組裝風機

金湖國小校方對本次活動表示肯定,金湖國小校長陳亮喨校長並在課程前特別致贈USR團隊感謝狀,感謝團隊將海洋與能源知識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入課堂,不僅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也將海洋永續、環保綠能的觀念種入孩子心中。期望未來能有更多類似課程,深化學生對家鄉與自然環境的理解與關懷。


金湖國小的小朋友認真組裝風機

海洋大學「雲林四口-里海漁鄉」USR團隊表示,未來將持續與雲林沿海地區的各個學校合作,規劃更多元且富創意的教學活動,串聯海洋教育、能源教育與在地文化,透過實際行動,將海洋永續理念向下扎根,培養海洋人才,實踐大學社會責任,與地方攜手共創永續海洋與宜居環境的美好未來。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414 15:06:17)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雲林四口-里海漁鄉」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長期深耕雲林沿海地區,除積極推動海洋教育,更關注在地產業發展。雲林縣為臺灣文蛤最重要的產地,惟近年文蛤產量大幅下滑,為深入了解文蛤養殖當前面臨的挑戰,海大USR團隊於4月13日假雲林縣四湖鄉三條崙海水浴場親子公園濱海大樓舉辦文蛤養殖座談會,由李明安副校長率領環漁系曾煥昇副教授、養殖系主任黃振庭教授及朱鈺婷助理教授等人,與在地養殖戶深入交流。


海大USR團隊在卯澳社區深耕多年,從銀髮膳食、偏鄉交通、空間活化、里海教育及文化傳承等方面協助社區進行創生,使其成為臺灣首座栽培漁業示範區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貢寮USR大學社會責任實踐邁入第六年,場域從貢寮擴展至雙溪,也感動社會各界及企業共同導入資源;國泰人壽形容海大團隊是「投入生命」在做USR,與老師們合作落實「在地人服務在地人」共乘服務,解決當地學生上學、長者就醫和物資運送等困難。

海大團隊發展出可複製、可規模化的地方創生經驗,現在,貢寮雙溪漸漸變得更好了,海大用鏡頭記錄分享感動,希望遊子一起回家看看!

( 影片連結 : https://youtu.be/dTdxojJkSjo?si=laFarJEr6Fxxd9VG )


海大USR團隊與國泰人壽合作舉行共乘車捐贈儀式,並邀請貢寮卯澳社區里民共襄盛舉

貢寮和雙溪都是人口老化、青壯年外流嚴重的偏鄉,海大社會責任實踐與永續發展中心主任張文哲特聘教授表示,USR是希望大學以技術和資源協助地方,實際上,也從在地夥伴學習到更多。

應用經濟研究所蕭堯仁副教授說,老師們長期帶學生參與地方,幾乎都是海女阿姨做菜給大家吃,他們曾經感嘆,「把我們煮的菜都吃光真是太好了,很可惜,我們自己的孩子都沒有辦法吃到我煮的菜」;如何透過社區重建與偏鄉改造,讓家變得更好,吸引年輕一代的孩子返鄉,甚至讓更多人認識、走入地方,是海大與在地的共同目標和心繫所在。


海大應用經濟所蕭堯仁副教授長期在卯澳社區執行地方創生,協助海男海女改善生活、保留傳統文化

2024年「貢寮美境山海川區域發展(USR)深耕計畫」延伸出十項子計畫,海大跨系所十多位教授與地方合作將 USR 拓展至生態保育、環境教育、友善生產、健康福祉、區域共榮和人文藝術,多方從社會各界引入資源力量。

以共乘計畫為例,國泰人壽協理劉明達很感動的說:「第一次和海大接觸,就發現他們對於永續的心非常灼熱,是投入生命在做這件事」,期許「共乘計畫只是國泰人壽和海大合作起點,我們不僅期望可以帶動貢寮的整體發展,也希望可以將這個模式擴展到更多地方」。


海大USR團隊與饗樂纖農張友齊執行長及陳德漢大哥合作,帶領學生在上林里建置無毒友善耕作,宣揚有機肥料對於水土保持重要性

延續過去五年奠定的基礎與努力成果,2025年「貢創雙贏:海鄉與山城的共生共榮」進一步針對生態環境退化、文化認同不足、地方經濟發展受限、高齡化社會及偏鄉交通等挑戰,提出「生態永續」、「文化傳承」與「經濟創新」三大核心目標子計畫,推動綠色生態網絡建置、文化藝術融合發展、地方產業升級及共乘生計平台。

張文哲主任強調系統性發展與創新策略,除結合國泰人壽「步步攻億走」計畫之外,其他各界合作如推動乾淨能源應用與碳排放減量,打造淨零家園示範區,落實環境永續發展等,一切努力都是希望讓貢寮和雙溪的家變得更好!


貢寮區區公所陳堅榮主任秘書、貢寮雙玉里吳永彬里長、雙玉社區發展協會楊耀南理事長、海大USR團隊與在地耆老及居民們於雙玉社區共同採收山藥並製作山藥創意料理

在地夥伴們對於海大師生五年來與地方共生、共融、共創,培養深厚的情感,這份特殊的感動,用影像記錄下來;除了游明敏特聘教授推動的共乘計畫;蕭堯仁副教授保存海男海女文化,將在地海洋生態保育融入教育;何攖寧副教授致力馬崗潮間帶生態調查,投入水質檢測與淨化;謝忠恆副教授針對梯田環境的維護與美化,將美感與人文藝術融入當地,實踐藝術與文化行動;宋文杰與蔡震壽教授運用在地食材,研發山藥米蛋糕、卡拉小卷、鯖魚麵與可常溫保存的石花凍等特色農漁產品,創造在地伴手禮商機;張君如副教授為銀髮族規劃高齡友善共餐,以在地食材開發兼具膳食營養與美味的健康菜單;邱昱嘉助理教授發揮河工專業,復育雞母嶺水梯田並推動水土保育,將好山好水留給下一代;許文宜助理教授與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合作推動偏鄉兒童理財教育,從貢寮澳底國小,擴展至雙溪上林國小、雙溪國小以及雙溪國中;歐陽瑞蓮老師則將在地景點與特色串聯成精緻旅遊,擴大觀光經濟價值。


三漁興旺國際藍色經濟示範區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深耕




打造國際旅遊島社寮文化再現與地方產業佈建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萌芽





年度
學校名稱
計畫名稱
計畫類別
議題類別
106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深耕
永續環境




USR【國立臺南大學】「青銀搖滾力:嘉南城鄉文化轉譯與創生」計畫

 

韓國訪團走進銀同社區 南大USR藝術陪伴展現青銀共創力 | 中央社訊息平台


南大助陣府城垣遊會 守護歷史匯聚社區力量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507 17:35:11)  國立臺南大學積極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執行USR計畫「青銀搖滾力:嘉南城鄉文化轉譯與創生」,於5月7日上午10時參與「府城垣遊會暨圍城贈帽記者會」,為即將登場的5月9日「五九圍城」主場行動揭開序幕。


臺南大學李建億副校長(中)、視設系李香蓮主任(右)與南大附小校長楊怡婷(左),一同參與「府城垣遊會暨圍城贈帽記者會」

本次行動由iF300籌備會策劃發起,臺南大學及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擔任協力單位,與各界一同關注府城城牆的保存與再現。計畫核心理念與圍城活動密切呼應,著眼於文化轉譯、世代共學與在地連結,彰顯歷史紋理中的嘉南文化價值,讓城垣不僅承載記憶,更化為推動未來永續教育的重要力量。


臺南大學誠摯邀請關心文化資產、在地發展與歷史記憶的市民朋友,一同參與5月9日的「五九圍城」行動。

記者會現場,臺南大學由李建億副校長、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李香蓮主任代表出席,與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黃雅玲局長、臺南市新芽協會、民德國中、中山國中、南大附小等單位共同參與贈帽儀式。活動揭曉象徵守護精神的「圍城帽」,並前往小東門段合影留念,見證文化資產跨界合作的行動力,體現城垣與市民、學生之間的連結與對話。


南大邀請大家以行動走上城垣,攜手為臺南的文化傳承注入新意,共同展現世代連結與在地文化的持續活力

臺南大學誠摯邀請關心文化資產、在地發展與歷史記憶的市民朋友,一同參與5月9日的「五九圍城」行動。歡迎大家以行動走上城垣,攜手為臺南的文化傳承注入新意,共同展現世代連結與在地文化的持續活力。(活動報名連結: https://www.surveycake.com/s/pMvWV



2025-06-26

路平專案〔新竹市〕相關訊息輯要

 


竹市「114年安心路平計畫」啟動! 全面提升市民用路品質與安全 | 中央社訊息平台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元培醫事科技大學】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學門網>人文社會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 http://usr.moe.gov.tw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 http://epage.ypu.edu.tw




整合型社區健康照護模式之建置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 種子





年度
學校名稱
計畫名稱
計畫類別
議題類別
106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
種子
在地關懷
106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
種子
在地關懷





⊙【新竹市】社區營造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愛鄉網>社區營造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313 15:36:44)114年新竹市社區總體營造聯合說明會於今(13)日在竹市稅務大樓7樓視聽室舉行,由市府8局處9個單位聯合舉辦,提供一站式諮詢服務。代理市長邱臣遠出席說明會表示,說明會現場匯集多項與社區及市民相關的補助計畫及資源,更設有攤位提供市民朋友最直接、最詳實的回答,讓對社區營造感興趣的夥伴可以輕鬆理解,從身邊社區開始,進一步參與社會行動。

為持續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並鼓勵有意投入社造工作的市民朋友加入,111年新竹市社區補助聯合說明會於今(6)日下午1時於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舉行,由市府6局處聯合舉辦,匯集7項社造相關補助計畫及資源,現場不僅提供社區軟硬體相關補助資源的詳細說明,還設有諮詢攤位解答各種疑難雜症,讓有意投入的夥伴們更加了解市府資源,共同投入社造。
 
市長林智堅表示,自上任以來積極以設計力導入公共建設,逐步透過美學翻轉這座城市,讓美學融入市民生活之中,豐富這座小而美的城市。近年來,新竹市更藉由辦理台灣設計展、光臨藝術節,讓藝術設計力點亮城市,許多市政建設更獲得國家級評審團隊的高度肯定。新竹市不僅有豐富的軟硬體建設,近年來更逐步透過社區營造從既有文化揉合到生活景觀,致力於教育深化、產業創新、文化扎根等方向,延續在地歷史文化脈絡與紋理,使新竹市更加宜居、宜學,讓更多人認識新竹之美。
 
文化局長張馨之表示,社造的過程就是一種社區共識的凝聚,社造工作會也隨著社會脈動不斷回應到當代的議題,市府將更積極推動社造的公共治理,邀請世代共同前進,並更專注於多元平權,最終迎向社會的共創模式。因此,市府局處特別聯合舉辦說明會,號召更多夥伴參與社區改造行列,包含如文化局的「社區補助計畫」、社會處的「長青樂活健康食堂」、產業發展處的「農村再生計畫」、都市發展處的「社區規劃師社區環境改善補助計畫」、教育處的「終身學習推廣」以及環境保護局的「低碳永續家園」、「節電夥伴」等多項社造補助資源。各項計畫適合每個年齡階層的夥伴參與,補助面向可謂森羅萬象,說明會將幫助有志之士找到適合的補助計畫,有效運用市府資源推動社造工作。
 
文化局副局長李欣耀於致詞時表示,竹塹在1875年改名為新竹,是歷史底蘊豐厚的城市。經過將近150年,社會變遷急遽,為了因應當代產生的議題,鼓勵社區和公部門一起協力推廣社區營造,希望藉由公私部門的集思廣益,產生新的展望和構想,共同改善你我的家園。
 
文化局指出,文化部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政策,透過培育藝文人才、協助相關文化資源弱勢社區、輔導新住民自主提案等工作,以實際改善社區的行動,共創地方藝文魅力。如去年第一次投入社造的「華婉文教基金會」,以英文繪本為媒介,不僅培育繪本說故事老師,更帶動孩童投入英文閱讀的風氣,串聯在地社群、居民、學校等強化彼此之間的連結,以創造跨世代共學及共善。又如「下竹社區發展協會」,以「旅讀下竹」為題,重新盤整下竹里的文化資產,並培訓導覽人員,規劃並開發社區微旅行,希冀透過社區豐富的人文地產景,成為社區產業發展的未來基石。
 
文化局說明,為了讓參與社區及個人了解本市各類型社區營造補助計畫,文化局自105年起串連市府相關局處,共同辦理社區補助聯合說明會,歡迎市民朋友共同加入新竹市社區營造行列,更多社造相關活動可上新竹市文化局網站 https://culture.hccg.gov.tw/、新竹市社區營造中心粉絲專頁查詢,洽詢專線03-5421494吳小姐,或撥打1999為民服務專線。
 
今日說明會有多位議員前來共襄盛舉,包括許修睿議長助理、劉崇顯議員、林彥甫議員、吳青山議員助理、陳建名議員、李妍慧議員助理、劉康彥議員、蔡惠婷議員、黃文政議員助理、廖子齊議員等,並有多位里長前來共同參與,為社區營造推廣注入更多的動力。





新竹市社區營造中心【粉絲專頁】




109-02-26

為持續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並鼓勵有意投入社造工作的市民加入,109年新竹市社區補助聯合說明會前(24)日下午在演藝廳國際會議室舉行,共彙整7單位(市府6局處及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8項社造相關補助計畫及資源,除社區軟硬體相關補助資源作詳細說明外,現場還設有諮詢攤位,邀請曾參與社造工作之學長姐經驗分享,還有輔導團隊提供諮詢服務,現場共計155位社區夥伴們不再面臨孤立無援的窘境。


市長林智堅表示,「只要有創意,一個城市可以很不一樣,只要有心,每個角落都可以很美麗」。新竹是一個小而美且豐富多元的城市,近年市府團隊努力的許多公共建設,像是「將軍村」、「新竹左岸」、「關埔國小建校工程」、「新竹漁人碼頭遊憩空間再造」等公共建設,都獲得各界的肯定,打造減壓休憩環境,但有了優良的硬體建設外,更希望透過社區營造將人與在地文化重新連結,同時讓在地居民、耆老講述社區特色,延續在地歷史文化脈絡與紋理,讓更多人認識新竹之美。

文化局長黃竫蕙表示,市府近年來積極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號召各路夥伴共同參與社區改造行列,提供多項社區營造補助計畫及相關配套輔導機制,例如文化局的「社區補助計畫」、「老屋活化經營及保存再生計畫」、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的「生活美學、社造(都會、村落)、在地美學生活等補助計畫」、社會處的「社區培力、愛享冰箱、食堂計畫」、產業發展處的「農村再生計畫」、都市發展處的「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教育處的「終身學習推廣」以及環境保護局的「低碳永續家園」等多項社造補助資源,一次解答各項計畫疑難雜症,整合局處資源,讓社造夥伴不再「上錯花轎」、「走錯棚」,依據各社區改造需求,有效投入適合的補助計畫及資源。

東香社區發展協會張靜嫻總幹事表示,今年很想為在地長輩規劃重陽節活動,透過文化局的分享,提供了蒐集長輩老照片、用老照片說故事的想法建議,受益良多;社規師學員李靜雯表示,希望可以辦理「親子共學」相關活動,並且是以個人身份提案,一時之間不知道符合哪一類型計畫,分享會中透過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介紹說明「都會型社區暨公厦行動方案徵選競賽」、「推展生活美學」等計畫內容,讓「親子共學」的想法有了更進一步的具體想法。




文化局表示,為了讓參與社區及個人了解本市各類型社區營造補助計畫,文化局自105年起串連市府相關局處,共同辦理社區補助聯合說明會,歡迎市民朋友共同加入新竹市社區營造行列,更多社造相關活動可上新竹市文化局網站https://culture.hccg.gov.tw/、新竹市社區營造中心粉絲專頁查詢,洽詢專線03-5421494傅小姐,或撥打1999為民服務專線。